接触分享式教学理念,应用分享式教学模式已经一学期,再次反思我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有收获——这便让我更加有动力区运用好这一教学理念;有思考——这便让我收获的内容更丰富;有困惑——这便让我的专业素质成长更快。
首次接触这样的课是上学期初,一个教研会上观看了游琼英老师的一段教学视频,当时就被视频中的课堂氛围所吸引:站在黑板前给同学答疑解惑的不是老师,而是四人一组的学生,他们正在将他们小组对问题的看法与思考分享给全班所有孩子,而其他孩子也都在认真倾听他们的分享,有疑问便举手,有不同便提出。再看老师,却只是站在教室的一角,扮起了学生的较色。每一个学生都像一根被点燃的火柴,发出自己耀眼的火花。而我也被这样的课堂点燃了……
于是,我也开始在我的班上引入这样的教学理念,大胆尝试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数学组教研时候多次的相互探讨,相互介绍经验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植入理念:乐于分享,敢于表达
采用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去上课,必须得让学生乐意接受,所以首先得让学生接受这一模式的理念。于是,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这样一节课:
师:孩子们早上好,黑板上这个拼音会读吗?(fen xiang)
生:会,“分享”。
师:那么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词语的意思呢?
生1:我有一些糖果,我把它分给我的小朋友们一起吃。
生2:我有一些铅笔,借给同桌用了。
……
师:嗯,孩子们刚刚说的都是分享的意思,将自己拥有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用。那么这个时候,别人肯定会很高兴快乐的,你自己高兴快乐吗?
生:高兴快乐。
师:对了,生活中,我们可以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收获快乐。在学习上我们同样也可以分享我们拥有的知识,那么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那么,孩子们,我们愿意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分享给其他孩子吗?
生:愿意。
师:那你会怎么去分享你的知识呢?
生:像老师一样给其他小朋友讲一些我知道的知识。
师:对了,我很喜欢刚刚位小朋友发言中的一句话—“像老师一样”。以后的课堂上,你们就像老师一样,去给孩子们讲解知识,而我就像学生一样也来和听的孩子一起学习,好吗?
(每个学生都面带灿烂的微笑,完全没有了师生的距离,看得出很是希望这样的上课方式)
生:好!
于是乎,“分享”一词的意思孩子们理解了,孩子们脑海中也有了初步的分享意识。但是单单是这样,孩子们不一定敢大胆的站起来像老师一样去讲,所以,接下来我又试着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各抒己见,大胆发言的勇气。于是,我像率领士兵出征前那样在我们班发表了下边一段演讲:
孩子们给你们播放一段视频(网上的一场辩论赛视频)。
师:请问孩子们,刚刚你们看到的几个人在干什么呢?
生:辩论。
师:对,他们是在辩论,用自己的理由去说服对方,让对方承认并接受自己的观点。美国总统是怎样当上的?就是凭借自己的语言区说服全国人民。由此可见,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重要。对于一个很难的题,你已经全部想出来了,但是你不敢站起来说一个字,别人会知道你会做这题吗?但是有另外一个孩子只是对这道题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很大胆的就分享给全班了,那么这位孩子肯定会得到全班孩子赞许的目光。课堂上,如果你勤于思考,边迈向了成功的第一步,如果你敢于举手,你迈向了成功的第二步,如果你敢说出来,你迈向了成功的第三步。这三步一夸,成功便属于你了。如果你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和同学欣赏你的自信与勇气。甚至如果你起立却不知道怎么说都没关系,只要你是在思考,真正想把给全班分享你的一点点思考。
说到这儿,每个孩子的眼里都闪烁着光芒,很喜欢看到他们这样的眼神,相信他们会越来越自信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之后的教学中,我在每一个问题给出之后都会留出一段思考的时间和一段等待举手的时间,后一段时间里我会不断用眼神和语言去鼓励那些犹豫着的孩子,并在他们举手之后给予及时的表扬。一学期下来,确实出现了我预想的效果,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了。到现在,问一个孩子:“赵老师课堂上是怎么鼓励你们举手的?”孩子都会说:“只要敢举手站起来答问,说错了,一时没想好都没关系,老师都不会批评。”这句话也是孩子们对我的鼓励,我想,我会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去不断激励孩子,让更多的孩子站起来面对全班秀出自己的精彩。
约定模式:让分享成为习惯
分享的理念已经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像一个种子,开始发芽了。怎样才能让这颗嫩芽茁成长,直至开除绚丽的花朵?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一颗嫩芽要健康成长,我想“修剪”“营养”和缺一不可,在践行分享式教学中,“修剪”恰恰如同师生共同约定的一种课堂模式,“营养”恰恰如同教师起着点睛作用的适时适当适量的引导。
(一) 约定模式,规则及效率:
随着分享式教学在班上的实践,慢慢的发现课堂的容量不是很大,原本安排一节课处理
的内容却需要两节课甚至三节课的时间,这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很是有点担心教学进度。直到一次专家指导会上,任景业老师说:课堂的容量到底是指什么?是指老师要教授的内容多少呢还是学生能够真正吸收的容量,我反思:课堂的容量的确应该以学生的知识吸收量为主,于此,我的担忧便被解除了,并且还学用了一种方法:及建立一个固定的可套用的课堂分享教学规则,因为有了固定的规则,学生熟悉并习惯了这个规则,那么每一次的分享都会如流水行舟,顺其自然,不会再在纠正孩子怎么汇报,怎么评价等这些不涉及知识内容的层面花去时间。
于是,我又和孩子一起走进了这样一堂课:
首先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学生上台分享汇报的视频,让孩子用眼睛看到,到底如何去上讲台发言分享。通过孩子的回答,我归纳补充并梳理出了这样的要求:台上的孩子在分享汇报的时候站姿一点要漂亮,侧身兼顾自己讲解的内容与倾听的同学,汇报完之后面向大家问一句:你们听懂了吗?还有疑问吗?台下倾听的孩子,眼睛必须看着台上的孩子,并根据听到的内容思考,并及时发言。教室内的每一个人都要相互尊重,我们的目的就是把不懂的问题通过我们彼此的问答给解决掉。
为了让我们真正的做到彼此尊重,做到分享顺利,提高效率,所以我学着钱守旺老师那样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个这样的公约:
学生应该做到的:
1、倾听:坐直,眼到、耳到、心到;
2、问答:积极,声音洪亮,语言简洁,问题紧扣课堂;
3、作业:细心、认真、书写漂亮、书面干净整洁、高效率;
4、分享汇报:姿势标准,自信大方,做同学的好榜样;
5、遵守承诺。
老师应该做到的:
1、和蔼;
2、必须认真上课;
3、做老师的好榜样;
4、多一点班级比赛项目;
5、遵守承诺
铺垫好这一切之后,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单:

(8分钟完成)
要求:独立思考完成,完成之后,想一想,怎样清楚简单明了的讲解给其他小朋友听;并想想哪些地方值得提醒其他小朋友。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小题你是怎么做的?
举手的学生差不多一上半,于是我提醒:有一些孩子举手了,表扬这些勇敢的孩子,还有没有孩子想试一试的?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都可以举手。(慢慢的,举手的人数在增加,我等着,最后举手的人数越来越多)我找了平常表现不错的一个孩子上台了(我想是让他给全班做一个榜样)。
生A:我先看到青蛙从岸上跳到了第二片叶子上,所以圆圈里有一个数字2。
(到这儿,这个孩子就不往下说了,这个孩子的姿势经过稍微一提醒还是站得很漂亮。)于是我就提醒她问问大家)
生A:大家听懂了吗?
生1:为什么要跳到第二片叶子上呢?
生A:因为这儿有一个+2。
生2:你后边怎么没有箭头呢?
生A:为什么要有箭头啊,我可以不要剪头。
生2:没有箭头,我怎么知道青蛙往哪边跳啊?
生A思考一会用铅笔在自己的题单上添上了箭头。
……
就这样,我总共找了四个孩子上台汇报,一个比一个汇报得更成功,之前我担心可能孩子太小,这对他们来说很难,但是他们真正做到的效果已经让我很满意了,虽然在解释自己观点的时候可能有点冗繁,但是至少孩子们敢说,孩子们敢问。我想,今后的课堂多给孩子们这样的机会,他们必定能在教室这一小天地里表现的精彩纷呈。
经过几节这样的课下来,我发现我能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的知识内容再逐渐增多,一是因为他们熟悉了分享的过程,二是前边通过分享所吸收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到后边在遇到同类的问题,只需稍微一提便可解决。
慢慢下来,孩子们课堂吸收的容量大了,掌握的程度牢固了,这才是真正高效的学习!
(二) 度量三个“适”,给予“营养”: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可能作为老师经常会探讨学生怎样怎样,说学生不认真倾听,学生不会表达等等,把很多原因都归结到学生身上。反思一下,难道真就没有执教者的原因了吗?我想肯定有,老师的语言,老师的引导关系这学生的倾听状态,学生的问题思考。所以要和学生真正的合作好这样的课,除了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认真表现外,老师也需艺术的引领。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时时关注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
教学中,我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努力的,一下提出,共交流探讨。
坚持以学生为主,适时引导:孩子正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只要是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关,我绝不去打断他的发言;适当的引导:当孩子的发言中出现亮点时候,我会在孩子表述完之后及时的提炼出来,这边是重要的课堂生成;适量的引导:课堂上尽量大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我尽可能的少说话,慢慢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闪耀课堂
林格提出: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新版北师大教材的编写很大程度体现出了这一点,所以教材中的很多课其实都可以大胆的采用“分享式”教学理念上课。我这儿贴出一篇自己的课堂实录,仅供参考。
《小明的一天——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钟表,课前,我很担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钟表本来就很陌生,能让他们彼此分享吗?如果他们钟表的基本结构都不认识,那认识时间谈何容易,如果全班没有一个人会认识时间,怎样让他们去分享?但当游主任和廖老师听了我的担忧之后却说,你凭什么说他们所有人对钟表结构陌生,又凭什么断定全班没有孩子能准确认识时间,接着她们建议我做一份学情调查,如果全班哪怕只有少许几个人会认识时间,都大胆的去尝试这样上课。这些话让我顿时有了思路,于是我做了这样一份学情调查题单:
题单中我只让学生填出数字的原因是考虑孩子们对汉字的书写不多。
调查结果:
(40人)

这说明班上的孩子有能够准确认识时间的,看到这份调查结果,我便更加有信心的去准备这堂课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预计2分钟左右)
师:(猜谜语)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钟表声音)没腿它会走,没嘴它会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生:钟表
师:真聪明,那你们说说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生:1、可以看时间;2、可以叫我们起床;3、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师:对了,钟表可以帮助我们合理的安排时间,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样合理安排的。
(板书:小明的一天)
二、 探究分享—认识钟面以及整时和半时
A:认识钟面以及整时和半时(预计20分钟左右)
师:请孩子们翻到数学书92页,看一看,说一说,小明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呢?
生:小明在7时的时候起床,在8时的时候学习,在9时半的时候做操,在12时的时候吃午饭,4时的时候踢球,8时半的时候睡觉。
师:你们刚刚说到的时间,是怎么看的?
生:图上写得有时间啊(从写的文字看到的)。
师:如果没有写呢?(如果没有文字呢?)你能从钟表上看出时间这些时间吗?请孩子们认真看一看钟面,是如何显示这些时间的。
(孩子们独立思考,提醒静静的观察并思考,师巡视和学生小声交流,发现问题)
师:请能通过钟面看时间的孩子举举手(评价:哇,孩子们真能干!)
请有疑问的孩子举举手(评价:没关系,表扬孩子们的诚实!)
师:我们现在就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从钟面看出时间的,如果同桌都有疑问,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之间交流,师巡视引导孩子正确讨论,搜集问题)
师:请这两位(同桌)孩子上来给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从钟面认识时间的。
生1:第一个钟面,短针指到7,长针指到12,所以是7点。我的汇报完了你们同意吗?
(贴出纸质钟表)
生评价提出疑问或者建议
生:同意
师:我也同意,谁有不同的说法?
生:时针指到7,分针指到12,所以是7时。
师:对了,短针我们也叫着时针(在纸质钟表上标出时针),长针我们也叫着分针(在纸质钟表上标出分针),7点呢我们数学上也叫着7时整。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说。
生:(重复)时针指到7,分针指到12,所以是7时。
生:为什么分针指向12就是7时整啊?
师:(出示实物钟面)分针是从12开始转动,分针指到12了,就说明
师:像这样分针指向12所表示的时间,我们称之为整时。
板书:认识整时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所以时8时。你们有疑问吗?
生:……
(第二个钟面,同样是认识整时的知识,所以较快进入下一个知识点)
师:谢谢这两位孩子,请你们两位来说说怎样从下边两个钟面认时间好吗?
生3:第三个钟面,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9和10的中间,所以是9时半。你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分针指到6就是9时半呢?
生:因为分针刚好转了半圈。(师评价,很聪明的孩子,可以这样理解。)
生:为什么不是10时半呢?
生:因为时针是过了9,还没到10时。
(此过程中,如果学生回到不出,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操作实物钟面,尽量让孩子观察感悟出)
师:像这样分针指向6所表示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半时。
板书:(接认识整时后边继续板书)半时
生4:第四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到12的,所以是12时。有疑惑吗?
(此处注意:学生可能会因为两个指针重合而产生疑惑,可以让学生告知两针重合这一点。)
生5:第五个钟面,时针指向4,分针指向12,所以是4时整。
生6:第六个钟面,分针指向6,时针在8和9的中间,所以是8时半。
第五个钟面和第六个钟面是巩固认识整时和半时,可以较快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师引导学生总结:现在孩子们会认识整时和半时了吗?谁来说说整时怎么认?
生:分针指向12的时候就是整时。(可以继续引导,当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师:一起说一说。
师:怎么认识半时呢?
生:分针指向6的时候是半时。(可以继续引导,时针指过几就是几时半)
B:游戏:我说你拨(预计5分钟左右)
师:孩子们真能干,学累了,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吧,我说出时间,同桌一起在钟面上拨出我说的时间好吗?
生:好!
师:我5时半下班、9时睡觉。
(如果时间允许,同桌之间相互说出整时和半时,然后拨出时间。)
三、 回顾总结(预计3分钟)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整时和半点的不同。
生2:我觉得和小组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很开心。
生3:还要向小明学习早睡、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