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怎一个“叹”字了得 ——读《边走边叹》随想 怎一个“叹”字了得

——读《边读边叹》随想

作者:宁超群    点击数:3089

怎一个“叹”字了得

——读《边走边叹》随想

泡小天府 宁超群

偶遇

找寻,不如偶遇!

到校长那儿汇报工作,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边走边叹》。她静静地躺在一大摞书的上面,不断地诱惑我。是谁?走到了哪里?叹了什么?为何而叹……

终于鼓足勇气,向领导借阅。没想到领导爽快地答应了。

窃喜,长舒一口气,捧着书,如获至宝!

初识

工作一如既往地忙碌,我赶紧趁着周末的空档,匆匆地翻阅了全书。

原来,是被戏称为“另类校长”的郑杰,在一年里远远离开上海,为教育奔走,为人生奔走,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满含深情地给女儿写一封信。整整52封信,便汇聚成了这样一本书。这哪是一本书,分明就是一个校长对女儿深爱的告白,对教育深沉的忧虑,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怎一个“叹”字了得!

读完之后,我心潮难平。可是,毕竟是浅浅一读,无法妄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我还想细细地读一遍。于是,这本书就成了我的床头宝贝。

相知

每天一点点,读着读着,就把自己融到了文字里。

1.叹幸福

幸福是有良好理由的痛苦。第一篇文章就打动了我。常人眼中的幸福有吃饱喝足,有光鲜体面,有无忧无虑,有悠闲舒适。谁会把痛苦当做幸福呢?可是,人只要活着,就没有人能逃脱苦难。既然不能逃,那就勇敢地承担,并且给自己找一个承担痛苦的良好理由。人生无常,世事无常,唯有承担的勇气,才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是发现和享受第三状态。“在学校里,教育和不教育之外还有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无法描述的,有时起着比教育更大的教育作用,使教育回归到教育,,恰恰要去发现和领悟这第三种状态,教育的境界在其中,真谛也在其中。”初读这一段话,感觉自己很愚钝,我好像从来没有意识到要去发现这第三种状态。细读之后,确实感受到有时候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只是不能用语言准确来表达。我愿意做一个静静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期待自己能够通过努力,为教育回归到教育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幸福是和读书相关。我正在享受这种幸福,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享受这份独特的幸福。可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真的缺少读书的理由,尤其是读大部头的理由。像这样一本书,我花掉了很多的零碎时间来读,然后整理自己的思考。算起来花费的精力真不少。每当我精疲力尽地回到家里时,即使拿起书来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读书,现在竟然成了我的一种奢侈生活了。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

爱迪生问他的助手:“你上午在干什么?”

助手回答:“做实验。”

“下午干什么?”

“做实验。”

“晚上干什么?”

“做实验。”

“那你什么时候思考?”

我也曾问自己:“上午干什么?”

“工作。”

“中午干什么?”

“工作。”

“下午干什么?”

“工作。”

“晚上干什么?”

“工作。”

“那你什么时候思考?”

这种状态是否也是一种幸福?

智慧工作,智慧生活,说起容易,做起难哪!

幸福是要学会享受简单的生活。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幸福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我们就常想一二。心里想着如意的事,幸福感也就增强了。 现在的这种生活状态,也能找到幸福的理由了。

又想起那个禅师的故事来。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有。”

信徒问:“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又问。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心无挂碍便是幸福。可惜,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啊?

幸福是对女儿的种种担心。担心女儿受到过度的教育,担心女儿童年的快乐被成年人剥夺。这何尝不是我们对孩子们的担心。

幸福是对女儿的叮嘱。叮嘱女儿,先得容下自己;叮嘱女儿,媚俗才是真正的危险;叮嘱女儿,性格决定命运;叮嘱女儿,奢侈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叮嘱女儿,千万不可在人前傲慢;叮嘱女儿,不可使留恋和怀念成为他人的负担;叮嘱女儿,人可以病弱,但必须坚强;叮嘱女儿,人格是不能用于交换;叮嘱女儿,欺骗自己比欺骗他人更不道德叮嘱女儿,知音难寻也要寻,叮嘱女儿,不可以鄙视爱情……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种幸福。幸福是将不可能幻化为可能;幸福是能成为漫天星辰中的一颗;幸福是拥有如烟花般绽放的人生;幸福是好好研究些问题,做个有用之人;幸福是有比大海和天空更宽阔的心灵;幸福是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幸福是在工作和不工作之间寻找到平衡……

幸福如郑校长女儿,有这样一位睿智的父亲;幸福如北郊学校,有这样一位深爱教育的校长;幸福如我们,能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读到这些让人心动的句子。幸福如现在,可以轻轻地敲打键盘,说一些内心的真实。

2.叹教育

教育最缺的是静气。这句话我也常常在心里念着。中国的教育。确实有太多的问题。“有些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教育之外或教育之上更强大更广阔的系统问题。”这也是一线老师和校长们最大的困惑吧。很多年前读到一本书《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里面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批判让我至今难忘。国人喜欢搞运动,教育也不能幸免。近年来,各种教育流派,课堂模式层出不穷。本来是一些大胆的教育实践者的实践之举,无可厚非。可是,当研究被异化后,要么被捧成神话,全民学习;要么被一棍子打死,全民皆骂。当我们真的静下心来对待这些实践,认真的厘清教育的本质,肯定能找到一条平衡之路。也许这条路很漫长,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育投资的不公平,导致了教育的极端不均衡。他认为:总要有另一种力量来代表公平,以达到教育的平衡。而这种力量一定在民间,他立志代表民间力量,做弱势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言人。他的勇气,他的体验,他的话语权,确实能够帮到他这个代言人。可是,生于民间的教,很多却逃不过死于庙堂的厄运。我有另一种想法:要有人呐喊,要有人行动。如果我们不能为别人代言,那就做自己吧。做真实的自己,说真实的话,做真实的教育,不为名,不为利,更不为他人,只为自己代言。老师说:“我就是课堂。”校长说:“我就是学校”社会说:“你就是教育!”这算不算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呢?

“今天的辉煌不能以牺牲明天为代价。”这是可持续发展。冷观教育,我们被逼着走相反的路。这么多年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问自己:“你是不是在辛辛苦苦误人子弟?”拷问的是自己的灵魂,有时候痛苦无以复加却无能为力。

很幸运来到现在这所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最大能的发展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里的人性之光!“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裕,不管他是健康还是疾病,不管他是乖巧还是调皮,不管他是聪明还是愚钝,他们都有权利享受到尊重,享受到关爱,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最大可能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欣赏他们,包容他们,陪伴他们,引导他们,保护他们独特的个性,帮助他们成为最棒的自己。

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群人。校长深邃而包容,同事们友善而勤奋,1+1的朋友们智慧而执着。这样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千万别去搞教育。”当我在目录里看到这个题目时,很是吃惊!什么样的境况,什么样的思考,才会让这个如此热爱教育的人发出这样的声音?慢慢地品读全书,也许,你也想说这么一句,因为——“有时恨,也是一种眷恋。”不过,好像我是一个恨不起来的人,尽管我痛苦过,尽管我无奈过,可是我还是愿意——做教育!“一个人没有在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一个人没有在内心痛苦过,不足以谈教育。

3.叹人生

“人是不可被理解的。”这不仅仅是叹教育,更是叹人生。人心不止隔着肚皮,还有境遇。一个没有鞋子穿的人,怎么可能理解那没有脚的人的痛苦。所以,当我们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还不如说“靠近孩子的心灵”。心靠近了,理解才会多一点。

“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太多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人,确实很容易沉沦,容易自我消沉,要保存些自己的傲骨,实在是很难的事。外部的威压,诱惑,光怪陆离的现象世界常使人不成为其人而不自知。”这是给我们的警醒。我们实在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反思自己还是不是自己。难免暂时走丢自己,那就读书吧,那就写作吧,那就思考吧,这是救赎自己的最好办法。

“人生就如骑单车,努力蹬几下,然后随车荡出几米,之所以可以荡出几米而不必永远的蹬车,是因为我们之前努力蹬了车,还因为我们恰遇平地暂时无须上坡。”绝妙的比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担当,每个时段有每个时段的责任,当我们能够弄清楚自己什么时候该努力蹬车,什么时候可以随车荡着,那我们就过着张弛有度的优质生活了,而无需抱怨劳作,因为“休,闲恰是艰难劳作之后的短暂放松,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劳作也许是生活中的常态。”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事业成功的标志就是你能安心地离开。”“功过是非留后人说。”“站着死要比跪着生高贵无数倍。”“人是靠希望才活下去的。”“每个人都仅仅是那暗夜里的孤魂。”“历史与文化是会断裂的。”“理性应成为一个人的脊梁。”……有些话语很熟悉,有些句子确实“很特别,却很有道理。”读着这些文字,心里会隐隐作痛,会无名伤感,也会点燃斗志,激发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每个人会从这些信里读到他们想读到的东西,甚至还可能读到悲观和绝望,读到心的颤抖。

但是,这些都与他无关。他,就是他自己。

我,敲出这些文字,也仅仅是我自己。

不必相恋

与文字相遇,是一种缘分,与思想相遇,更是一场饕餮盛宴。可是,文字代表的仅仅是个人立场。思想也不会一成不变。

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书的人,往往会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来思考,极具个性化。

我的骨子里定是个悲观主义者,读着这本书,心里极其难受。面对现实与理想,面对社会与自然,面对自己和他人,有太多的忧思,太多的沉重,太多的感概。可是,我热爱着生活的每时每刻,我珍惜着身边的每人每事。我愿意乐观地去发现美好,去记录美好,去播种美好。

凡此种种,又岂是一个“叹”字了得。

我思,故我在!

留下思考,不必相恋!继续行走……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