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小组尝试(二)
——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王佳
赵老师关于分享式教学课堂其中一种模式进行尝试。
现在我们看到,他请了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中间,这位同学开始和大家分享他的思考,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开始在教室这个空间里升腾、游走,撞到和它一样的,它们即融合,撞到和它不一样的,它们即招致一种激荡,在这种碰撞和再次的思考以及探讨中,它们继续分歧或者达成一致,结果如此美妙,让人难以想象。就如同开启了潘多拉的盒子。
作为老师,您尽可以坐享其成,用心去聆听和感受这种从根源生发出的智慧,带给人的愉悦之感。所以,老师啊,还是放手吧,雏鹰就是在风雨之夜学会飞翔的啊。
一年级的孩子站在讲台上,用最生活化的语言,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和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没有胆怯,没有因为语言组织而带来的担心,他只需要像平时和自己最相熟的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一样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有他平时的小性子:任性、坚持、耍赖、争辩呢。这里有一种毫无顾忌的气场,让人深陷,欲罢不能。
只是精彩过后也有卡壳。低段的孩子因为知识储备的有限性,往往在讨论一些问题被人驳回之后,就哑口;也有一些孩子,总是太把教室、讲台看得神圣,欲言又止,欲说还休,脸红心跳,甚至畏畏缩缩。
所以我开始思考:是否需要话题一个个地产生?促进讨论一番番地进行?置之无穷?
在杜郎口中学学习时,观察到的其中一个情景跳到我的脑海里:在一间教室里,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打印纸装订而成的本子,在勾勾画画,嘴里还嘀咕这什么。经我请教得知:这是一份导学案。即老师先梳理出在一个内容学习之前孩子需要做的准备。这不正解开了我的疑问吗?也如同俄罗斯的那位和善的教育专家,他总是在进行一个知识传授之前,让孩子阅读和这个内容有关的书籍,再教学这个知识点时,孩子思维的活跃,那是自不待言。
所以,我想:就一堂课,要让学生分享。老师首先要有预设,要有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要有对达成这个目标的分工。刚开始,老师可以更多的参与其中,到后来,可以把这项内容做成一个课程,让孩子们讨论生成。再到讨论互动环节时,是否这“不曾预约的精彩”就顺理成章了呢?
接下来就要解决有的学生不敢说的问题了。小组分工就很重要了。小组可以设管理者——哇塞,多么霸气的称号啊;发言人——把外交部发言人杨洁篪的神奇和他们一讲,那还不自豪的;思考者——厉害,这家伙,会思考的人必定不简单。设定小组成员的称号以后,由四人小组商量讨论,前四天按照轮值的方式,每个人都要负责一天的不同角色,到时候就是赶鸭子上架,也要“在其位司其职!”到了周五,这一天小组商量讨论,把这个机会奖励给那个在平时发言最好的人和管理最好的人,让他们分别做周五的发言人和管理者——这种激励的方式,会让孩子乐此不疲。
我的语文课,准备这样来进行了,要让学生大量阅读和积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要让学生秀出他自己。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一年级二班小组分工表
小组: 组长:
分 工 时 间 | 管理员 | 发言人 | 思考者 | 思考者 |
星期一 | | | | |
星期二 | | | | |
星期三 | | | | |
星期四 | | | | |
星期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