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的分享式教学初探
——泡小天府王佳
对我这个语文老师来说,我一直对语文课上的分享式教学的操作存在一些疑虑。看多一些基于分享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我总担心,按这样的模式操作,让语文课这样一种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课程,沦为一种分析式,讲述式的课程。语言文字应该更多的是去理解和感悟,而不是去释词析句。
在最近的一些尝试中,我发现,原来关于这种分享的方式,其实在语文课中可以尝试,只是针对不同课型而已。现在我就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
案例一:
今天上绘本课,孩子们很喜欢,其中绘本书上标明此书出版社为“明天出版社”。
我于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知道明天出版社的意思。。”
小翼说:“昨天没有绘本,今天发现绘本很好看,明天就要出版。”话音刚落,其他孩子憋不住了,其中一个说:“就是明天就出版的意思,就是”明天出版社”。”说了半天都没有理解到出版社的意思啊。
于是,我赶紧引导:“出版社咱们四川也有的,听过“四川出版社”的请举手?“立即有几个孩子把手举起来了。小熠很积极,说自己知道,还知道“21世纪出版社。”于是,我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书本上寻找,看看自己会不会有新的发现,接下来,一只只小手举起来,告诉我他在书上有新的发现了。
反思:
或许这次关于出版社的谈论,并不见得精彩。只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只是储备很少的情况下,他们能针对一个问题,抛出自己的想法,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成对这个知识点的建构,不能不说是一次有效的分享活动。
案例二:
我把打印好的关于新课里的生词发到各个四人小组。四人小组的学习伙伴拿到打印好的生词单子后,各自开始朗读上面的生词。有的孩子认字较多,能把不同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出来,在脑子里形成新的知识点;有的孩子认字不多,一个词语里只认识一个生字,于是这个词语在头脑里的构建,对这个孩子来说存在困难。
我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当我发现,有更多的孩子产生了想通过询问或者其他方式达到对他不知道的知识点的理解的时候,我提醒孩子们开始在组内合作学习。
主持人问:还有什么问题?
小问号说:我的这个字不认识。
接着,您能看到,很多同学自告奋勇地做起了小老师,他很自豪地要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倾其所有呢。
反思:
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只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倾听的孩子变成表达自己的主动实践者,这是一次对传统教学的变革,实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方式。
当我还对分享式教学理念有这样和那样的疑惑,不清晰的时候,其实我知道,我已经走在了一条关于分享式课堂的路上。语言文字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或许不是每堂课都适合分享,同时,它却可以成为指导语文这个学科某些课堂的思想。如果能将更多的关于课堂变革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一个学科中使用多种理念建构出的方式,或许真的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
分享式教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只要它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的,都是有益处得得。正如任景业老师所说:理念先行,方法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