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语文分享式课堂建设(二)王佳

作者:王佳    点击数:3867

再自由的分享,也不能信马由缰

——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王佳

今天在听赵老师的课,课堂上有一个问题存在:赵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来回答,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回答到赵老师所提问题的点子上。说明学生只是在说自己想要说的话题,同时,学生在倾听方面即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就与老师上课的内容不合拍。师生之间没有达成一种平衡,教师的所想所说和学生的所想所说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同步,没有教学过程的愉悦感。或者也可以说,孩子的思路没有跟上或者老师的问题是否太过超前了。所以,赵老师当即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要求:

这两个星期内,我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我所提出的问题,我提出什么问题,你就回答什么问题,答到重点上。

如果以昨晚中国教师俱乐部总群中老师们关于分享式教学的观点:先要让学生说,关键是说的内部需求,表达的内部需求,不管他说什么,或者说得有什么问题,只要先说就算是迈出了第一步。这里我即疑惑,学生会不会跑马,会不会漫无边际。

上次,一个老师的课程给我还有印象。学生也是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可是讨论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讨论到点子上,甚至越说越脱离话题本身,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是,孩子们思维活跃,可怎么说偏了呢?说偏,是否就降低了这件事情的效率?甚至有可能无法谈论出一个话题的结果。(如果有的话题一定需要一个结果的话。)

需不需要学生的自由表达?需要!需不需要学生的抓住重点?需要!太过强调我们需要的,会磨灭学生内心里熊熊燃烧的要表达的火焰;太过放任学生去说,有可能信马由缰,形散神不聚。怎样进行这种调和?

1、 先要大胆说。

想说什么说什么,先要自由表达。老师在这个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却是穿针引线,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学生所说的内容跑马,这就要靠老师的智慧去把话题引导到重点上。以我今天早上和同学的谈话为例:

早上,我一如既往地在黑板上写下早读课需要完成的事情。早读课的铃声响起时,我问同学们,“您有没有发现,王老师今天在黑板上写的内容和昨天有没有不一样?”

吴昀珈说:“你今天写的和昨天的有不一样,昨天是安静读书,今天是安静看书。”

孩子的观察多细致啊,仅仅是一个字的差别。

汪嘉诺说:“今天早上我和王老师在学校后门遇到了。”多么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语啊,他把注意力放在“王老师”三个字上面,有断章取义之嫌。我依然肯定他:“瞧,你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同时我想说,您说得这个内容和我的板书有什么关系吗?”这里的最后一句话,虽然简单,却是把学生注意力重新引到黑板上的板书内容的关键。

丁可佳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加诺身上,起身大声发言道:“汪嘉诺没有带国学书。”这句话也有道理,因为我的黑板上有:把国学书放在桌角的字样。

何冠璋接着打开了话匣子:“王老师,你说汪嘉诺很单纯?”

周蒙艺注意到了何冠璋,于是发言:“何冠璋也没有带国学书,还好意思说别人。”

柯紫晗说:“王老师,你不是有一本国学书吗?你借给没有带的同学啊。”

……

我说:“其实,王老师也没有带国学书,所以,我刚才借了柯紫晗的国学书。我很抱歉。我想说,这些话语提醒了我们所有没有带国学书的同学,一定要记得这样一件事。”(这样的话题在迂回婉转中,终于柳暗花明,至少达到了提醒每位同学带好国学书这样一件事情。)

孩子的思维就是这样毫无限制,他们可以就一个话题天南地北地拓展。可把课堂这样的交流环境,营造成他平时和朋友对话的环境,和父母交流时的环境,他的表达能自然而然,能顺畅,已经是很大的收获。如果孩子一开口,就要告诉他,你应该按照这种语法形式去说一句话,你应该奔着这个目的去说话,那他用了几年的能和同伴正常交流的语言,那他经过思维所形成的语言,无疑在这里被否定而让他不知所措。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这种自由表达,应该是一种氛围上的,用自己惯用的说话的方式,先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的过程。之后才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的事情。

2、还要引导听和引导说。

关于倾听,我在一封写给家长的信当中,有这样的语言:

亲爱的朋友们,最近有一件事情让我苦恼,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一直在观察我们的孩子,有一些孩子的表现特别明显,在经过一个寒假之后,有的孩子表现出对别人话语的倾听的不专注,有打断别人说话的现象,更有甚者,打断了别人的话语之后,只顾说自己的想法,就算您告诉他:请停下来,他依然滔滔不绝。这样的孩子更表现出,做事的专注度下降的状况。

关于倾听,太过重要,倾听的过程,伴随着对一件事情的听取,理解,思考,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语言,再与别人进行对话。多么重要的思维的过程啊。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倾听,怎能有一个完整、深入和细致的思考?这种“捡起半截就开跑”的倾听方式,会有对说话者的不尊重招致的厌弃,有发言者被肆意打断的不愉悦,有思想的交流的不畅通,其实对倾听者和发言者都是一种伤害。

“我们与孩子的交往模式,就是在告诉他,他要用一种什么方式来与别人交往。”让我们先从成人的言行开始。用我们倾听和说话的方式交给孩子,怎样的倾听和交流会更加有效。

我想:分享的课堂,先从能倾听对方开始吧。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