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谈谈时间不够的问题 付亮

作者:付亮    点击数:3831

上课进度慢,作业改错得占用放学时间,总觉得课堂时间不够用,总觉得事儿做不完,彷徨,焦虑,一筹莫展,山穷水尽疑无路……直到今天,柳岸花明又一村,问题原来在这里。

一、读懂教材

问题再现:今天听了一节数学课,课题是“小数除以整数”,情境是“5包牛奶11.5元,一包牛奶多少元?”学生在用竖式计算“11.5÷5”时,先用11除以5商2,写在个位上,再用11减去10得1,接着把十分位上的5落下来,这时,学生在1和5之间打了一个小数点,就成了1.5,再用1.5除以5,又变成了小数除以整数,学生就不会除了,几个孩子在这里讨论了很久都没有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老师在这里没有给同学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是说:这里要去掉小数点,应该用15除以5,商3,3要和5对齐,所以3写在十分位上(理由是: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虽然孩子擦掉了小数点,也把商写在了十分位上,可是仍然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做后面的练习时,大部分孩子在竖式中都添上了小数点,说明前面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原因分析:可能是老师在解读教材时,没有理解为什么用“元角分”作载体来学习“小数除以整数”,老师没有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就无法引导孩子们走出困境。小数除以整数,是在“元角分”这一模型的支撑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在1和5之间打上小数点,用1.5除以5不会算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数除以整数我们不会做,可以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吗?从而引导学生把1.5元转化成15角,用15角除以5就得到3角,学生就明白了1和5之间不打小数点的道理,也懂得了5要写在十分位上的理由。可以想象,如果学生没有理解算理,以后做类似题时,会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而每一次老师都会讲这个问题,肯定就耗费了时间。可以得出:如果老师没有把教材读懂,设计的教学过程就很低效。

解决方法:读懂教材。首先,要认真读教材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弄清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其次,要具备相关的学科本位知识,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读懂教材。老师要读懂知识是怎样建构的,方法是怎样探索的,思想是怎样渗透的……再次,把本课的内容纳入到本单元、本册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结构体系中去,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顺应儿童

问题再现:老师出示“认识分数”课题,提问:关于分数,你想到了什么问题?一个学生提出:分数与图形有什么关系?师连忙说:也就是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同时把“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研究。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分享。可是在分享“分数表示的意义”时,一个小组的4个同学在讲台上不知所云,再请台下的同学帮助,回答的内容与分数的意义大相径庭,最后老师不得不讲解这个问题,耗时不少且学生没有完全理解。

原因分析:在教学前,老师认真钻研了教材,“认识分数”是数的扩展,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呈现:一是为什么学习分数,二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三是分数怎样表达。不过“分数的意义”是编者的语言,老师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儿童的语言。学生在思考“分数表示的意义”时,有的孩子在想“意义”是什么意思,有的在想“分数”与“意义”有什么关系呢,这些孩子把老师的要求是什么都没有读懂,自然无法解决问题,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白白地浪费掉了很多时间。

解决方法:孩子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首先得明白问题或者任务是什么,学习任务的布置最好使用儿童化的语言或者是儿童能听得懂的语言,在布置任务后最好追问一句: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孩子连任务是什么都没有明白,那么他们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无用功,是在浪费时间。

三、建立规则

问题再现:(镜头一)小老师在讲台上分享完他的想法后,抛出了一个问题,下面的同学立刻站了起来,纷纷发表他们的观点,结果教室里一片吵闹声,老师和同学没有听清任何一个发言人的观点,老师看到秩序这么混乱,就生气的让孩子都坐下,教育了一番以后,再讨论问题,时间已经过了2分钟。

(镜头二)五小组的4个同学在台上分享,组长先分工:3个组员讲解方法,1名组员管理纪律。结果是,一个小老师在分享思路时,管理纪律的小老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一会儿说一句“坐直”,隔一会儿又说一句“安静下来”,打断了小老师的讲解。讲解的小老师很不高兴,和管理纪律的小老师理论起来,下面的同学也开始“投诉”管理纪律的小老师,说小老师走来走去打断了他们的思路,教室里一片讨伐之声,分享也不得不终止。

原因分析:很多时候,分享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形成有效的规则,或者说,遇到问题后,都是老师在建立规则。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规则的建立,不明白建立规则的原因,就不会遵守这些规则。这样,分享的过程会不断地受到干扰,分享的秩序会很混乱,学习效率极其低下,耗时自然不少。

解决方法:在分享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个时候,老师果断叫停,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孩子发现问题后再追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建立课堂规则。比如在上面的“镜头二”中,老师让学生想解决的办法,孩子们讨论后得出:小组上台分享时,由讲解的小老师管理班上的纪律,不用另外设立专门管理纪律的小老师。

分享课堂出现问题时,有两件事情老师不能做,一是老师制定规则,让孩子遵照执行。弊端一是即使是好的规则,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则,他们不一定遵守;弊端二是孩子对老师制定的规则不认同,因为他们可能想出更合理的规则。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代替孩子进行讲解。弊端是老师代替了孩子,孩子始终是在老师的扶持下学习,自主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遏制了孩子的发展。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