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幸福分享中成就卓越的自己”这是我在践行“分享式”课堂教学探究过程中,力求为孩子们营造的积极课堂学习氛围。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也都是创意的精灵,每个孩子的身体内都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孩子无限的潜能,相信孩子、肯定孩子,并鼓励孩子在不断探索中超越自我。我想只有老师大胆地“放”,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做孩子充实的听众,认真倾听孩子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地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幸福地陶醉于自主思考、探究、体验、分享、交流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孩子们更多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力量,促使孩子们在彼此思维的碰撞,相互研讨、相互启迪、相互促进,才能让孩子在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体会很深,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分享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课前预习。
“预习”主要是为自主解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
课前前测。
“前测”是为了了解孩子通过预习知识掌握程度,为老师的课中教学做好铺垫作用。
提出质疑,明确研究主题。
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
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自主思考,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认知,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和分享展示做好铺垫。
小组合作交流。
1、每组2——4人组成一个小组。(A、B、C、D)
2、小组内任命一个主持人。(从A开始主持,主持人针对不同研究题目实行轮换制)
3、就有关问题按顺序每人说明自己的想法。
分享展示。
“分享展示”主要是为解决需要理解、内化、升华的学习内容。
展示小组分享展示。
其余小组发言代表提出质疑或不同观点。
3、各小组再次在组内进行研讨、验证。
4、通过验证,分享自己在头脑中构建的新知,进行“反馈”。“反馈”主要是为孩子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并解决缺漏的内容。
5、整理大家分享的正确观点,汇总整理,总结。
二、基于分享理念下的学习方法。
学会倾听、交流、尊重、思考和信任是分享学习的基本保证,我们应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往往还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层面上,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更不会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老师要对如何进行有效分享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如:
(1)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①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眼睛要看着发言的同学。竖起小耳朵,认真倾听组内成员的发言,边听边思考他的回答有没有道理,是否正确。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时的向孩子灌输“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的这种思想。
② 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则以微笑、点头的方式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不能立刻中断别人的发言,不随便否定他人的意见。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思考成果。待别人发言完毕后,友善提出自己的建议。
(2)大胆发言,注意表达。
①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发言围绕讨论中心展开,学生需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发言,发言时要求说清原因,语言表达精简名了、有条不紊、表述清楚,学会用完整的句子清楚表达,尽可能使用规范的语文书面语言。
②别人提出疑问,要针对问题耐心回答。
③学会交流的方法,待同学回答完毕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要训练学生用“我同意的的观点”、“听了你的发言我明白了”、“我也是这样做的”、“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谢谢大家……”等方式参与交流,这样既展示了自己,又能使其他同学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想法。同时,老师的指导也相当重要,每一组交流完毕后,老师要及时评价,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模仿老师的样子去评价自己的合作小伙伴。这样既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给予了孩子思维传递的机会,使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发出碰撞,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使知识点达成共识,让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头脑中构建出新知。
(3)学会自控。
①遵从合作组长的安排。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谈论与合作主题无关的话语,不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
②合作讨论时,要遵从组长的安排,有序发言,服从组内大多数人意见。如有不同意见,需待别人发言结束后,友善提出。
学会展示。
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小组的思考成果,将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分享于他人。此环节由本次讨论的主持人先发言,首先向大家问好,介绍本组成员分别负责的问题点,然后由该组同学逐一发言,其余小组同学可待发言人发言结束后提出质疑,发言小组可进行进一步答疑,最终大家形成知识合力。这样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于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也必不可少。既可锻炼胆量,又可发展口头表达力,提高思辨的能力,一箭“三”雕,真是何乐不为呀?
“分享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看见更加炫彩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