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小组尝试(三)
——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王佳
记得在在上一篇关于小组合作的尝试中,我这样写道:于是,我决定,试试吧,看我将你们这些“猴孩儿”们,都分到一个组去。还让你们随时都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我看你们还乐! 好的,我的分组的尝试开始了,至于到后面来,我的精神战线在他们的轮番攻击下,如何崩溃,且听下回分解吧。
接上回,这次,教室里有了一个奇特的小组,它们由六个人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小A有很多奇思妙想,课堂的时间他往往就在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小B聪明活泼,同时缺乏规矩;小C模范能力强,却没有自己的判断,容易受他人影响;小D无事就爱惹是生非,在她旁边坐的人,无不受其影响;小E十分爱动,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充满活力;小F成天沉迷在自己的小动作上,其间充满无限欢乐。
当这些孩子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还没有等到老师去思考,他们的一幕幕剧就已经上演了。
小A和小C对桌,经过才不几天时间的相处,他们的眉宇之间已经透露出一种默契。小A轻轻地挤眉弄眼,小C就能大概明白小A要表达的意思,于是他们即刻便在课堂上达成共识。小A拿出自己不知在什么地方捡到的几块橡皮,和小C开始了桌球大战。老师只要一转身,后面的同学便可以看到小A和小C两人在桌面展开混战。其他B、D、E、F更是配合他们笑得前仰后合。更糟糕的是,坐在后排的孩子,他们因为年龄尚小,无法去分辨小A和小C这种做法的对错,只是觉得好玩,于是一阵傻乐。这样反而助长了小A和小C如此的举动,他们在其间被关注,有成就感。越是这种状况愈演愈烈。
本来我所预想的是:让这些孩子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活动,以便监控他们的行为,谁知,监控无效,却让老师的课堂因为他们几人的调皮而不断被打断。教师不断地去干涉课堂纪律,反复停下自己正在进行的课程,却倒筋疲力尽。
一次,我无意间在一本书上看到关于小组合作的一些建议,现摘录如下:为了让您在后续的活动中尽可能发挥互助互学的作用,建议在分组的时候尽量打破界限,鼓励合作,做到能力异质,性格互补,并保证每一个小组有一名能力较强的成员,以便更好地合作。
由此看来,异质分组的方式更利于发挥学生互助互学的优势。
好的,重新再来尝试。
因此这种同质分组的方式被改变,依然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进行,并且每个小组要有能力稍强的同学加入。
四人小组两两同学对面而坐,遇到讨论的话题时,他们思维活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可就是这样的尝试,在后面同样遇到了困难。接踵而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下一篇题目中再论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