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就这样整理与复习(付亮)

作者:付亮    点击数:3805

一直以来“整理与复习”就是一块硬骨头,老师上起来费神,学生学起来无趣,在低年级,整理与复习甚至变成了单纯的练习课。自我校实施分享式教学以来,各种类型的课都“分享”过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唯独“整理与复习”还从未涉猎,这次我想尝试一下。

整理与复习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把单元知识纳入系统的知识结构,二是对已学知识查漏补缺。本次要整理的内容是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我准备当一次懒人,让学生学会自主整理。

环节一:前置整理。让孩子从们“知识、方法、易错、疑问、联系”5个方面整理复习本单元内容。

老师提问: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学生讨论后概括为五点:知识、方法、易错、疑问、联系。本人心中一喜,哈哈,学生都知道了,整理与复习肯定非常简单,于是布置了让孩子们自主整理本单元知识这一任务,整理的形式不限。

环节二:批改记录。对孩子整理的作品打五星评等级,记录每个孩子作品的特点,比如知识写得好的同学有哪些,易错找得好的同学有哪些,疑问提得有价值的同学有哪些。

孩子们的整理有以下优点:1.大部分孩子都用表格式整理,层次清晰,便于交流;2.整理易错题时,很多孩子都画了图,比如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三分之二表示吗?3.提问有价值。例如:分母不相同的分数怎样相加呢?也存在一些问题:1.有的孩子把书上的内容都抄下来了,写了大段大段的文字,这样整理很费时间,加重了孩子的负担;2.有的孩子不明白“联系”是什么,他们认为每一课里都要写联系,答案五花八门;3.孩子们基本上是一课一课整理的,看不出知识的纵向联系。

环节三:组内分享。小组成员依次汇报一课的整理内容,其他组员评价和补充。

小组分享时,我对四小组进行了录音,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讨论,这是何杰同学的讲解:

我先讲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方法是画阴影,因为看得很清楚;我觉得易错是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是1/3,虽然很多人都会打错,却是对的,把这里移到这里来,这里移到这里来,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它分成3份,就是1/3,我的疑问没有,联系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

从何杰同学的分享可以看出,她的整理和讲解都比较全面,尤其是易错非常精彩,看来小组分享很有必要,因为孩子整理后只有分享了才会感觉到我的整理是有价值的,又因为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参加全班分享,所以小组分享尤其重要。四小组的孩子有两个困惑:一是不知道什么是联系,不明白什么时候整理联系;二是不清楚什么是知识与方法,孩子们对这两个概念比较模糊。

环节四:全班分享。老师指名4个同学每人主持并分享一课时的整理,其他同学补充、评价、质疑。

在本环节中,学生参与非常积极,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有的孩子主动到黑板上画图为同学解答疑惑;有的孩子主动评价,给其他同学提出好的建议“易错题可以用图来表示,还可以举例,我们看得更清楚。”“易错题要先写错误的,再写正确的。”“她没有提出疑问,如果仔细想想,肯定有疑问的。”还有的孩子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有疑问,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应该怎么比较?”“如果分母不同应该怎样加减?”“分数有乘除法吗?”“联系是什么意思?”分享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整理侧重于易错和疑问,对于知识与方法的整理比较零散;二是老师点名同学上台分享比较随意,导致第一个孩子就提出了一个高难度问题,影响了分享的层次感,也耽误了较长的时间;三是一课一课的整理,知识之间没有联系起来;四是学生写的文字较多,讲解比较费时;五是孩子们基本上都用表格式整理,缺乏个性与创新。

环节五:老师分享。老师分享自己整理的作品,按照“知识与方法、易错与疑问、好题分享”三个版块纵向整理,让孩子评价。(老师在在第一个版块“知识与方法”中主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呈现,文字极少。)

为什么呈现老师整理的作品并让学生评价呢?有两点原因:一是学生的整理是一课一课的横向整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沟通;二是学生的作品文字多,整理与分享耗时都很长,学生需要简洁易懂的整理方式。学生看到老师的整理,不吝赞美之词“很好,第一有好题分享。”“画图好简单哦。”“算式上面有图,更容易懂。”“还有优点,有画图,有举例。”他们通过评价认识到老师整理的优点是“简洁、易懂”,就会主动接纳并使用老师的方法,比起老师教给孩子整理的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环节六:全课总结。

师:对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建议?

何杰:我的收获是有了新方法,可以写好题分享,还可以画图,更简便更清楚。

朱嘉徽:可以融合(综合)起来整理。

马嘉雯:我的建议是小老师上台后,交给小老师,付老师就不用动了,因为既然小老师上去后,课堂就是他的,就由他来主持,抽同学(请同学发言)由他来组织。

最令我欣喜的是马嘉雯的建议,她喊出了绝大部分孩子的心声——老师,请相信我们,把课堂交给我们吧。这不正是分享式教学所追求的吗?真可谓教学相长。

课上完,惊喜于孩子们的表现,这一切都源于分享式教学,它让孩子们更自信、更有主见,孩子们学会了欣赏他人的优点,提出合理的建议,在课堂上孩子们和老师是平等的,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就更好了。

1.在批改学生的作品时,哪些同学讲第一课(版块),哪些同学讲第二课(版块),要心中有数,作好记录。学生有层次的分享,课堂的结构更清晰,分享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2.当孩子们提出“老师,你画了图为什么还要列式呢?”这个问题,老师应顺势指出“这就是数形结合,更加直观易懂。”让学生明白“数形结合”的价值。

3.学生整理文字多的另一个原因是面面俱到,最后小结全课时应问孩子们:怎样让我们的整理更简洁?让孩子们明白,一是多用图形表示,二是只需要整理重、难点知识,不需要面面俱到。

4.全班分享和小组分享的内容基本相同,应该体现出层次性。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