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绘本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丰富的、神奇的、有趣的世界。绘本中,有搞笑的画面,有感人的故事,有有趣的童话、有生动的儿歌,有怪异的怪物,有奇妙的宇宙……有一切他们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事情……
记得在上一次关于“分享式的实践”论文中,我曾谈过分享式教学在语文教学、国学教学以及德育教育方面的粗浅尝试,这段时间则在绘本教学中运用较多,纵观我过去一两年的绘本教学经历,不乏分享的片断和剪影,如今重拾那些零散的碎片,希望能从中温故知新,裨补缺漏。
(一)团圆
本学期的第一次绘本课,联系到刚刚过去的春节,又联系到最近学的课文《元宵节》,我选了《团圆》这个绘本与孩子们分享。
开课我从课文《元宵节》中说起,先让大家在这首儿歌中找一个偏旁相同的词语,孩子们非常容易的找到了是“团圆”,接着让大家记这两个字,在桌子上书空这两个字,完了以后我问:“在大家心中,团圆是什么意思?”晓艺举手说:“团圆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聊天。”自然的,我们过渡到了今天的绘本《团圆》。
绘本《团圆》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任何一个绘本都不一样,孩子们很熟悉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也熟悉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失落的一角》,以及《我爸爸》、《我妈妈》的作者安东尼?布朗,但是大家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平心而论,从儿童绘本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作品无论从图画,还是文字,以及立意上来说,比起国外的作家都差距甚远,这算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我希望从《团圆》开始,孩子们能读到更多的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优秀作品。
应该说,《团圆》里面描绘的爸爸的形象,和现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的爸爸形象有巨大的差别,我们要承认时代和环境造成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爸爸那种厚重,内敛,无言,但是却如山的爱,大爱如山,不过如此。与此同时,我接触到的父亲形象倒和这个绘本中的父亲形象颇有相似,所以读着就特别有感觉,所以讲起来也非常得心应手。
整个过程,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我选择通过文中多个细节引导孩子们体会爸爸对女儿的爱,以及这种爱的不易和厚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一起对中国传统春节的诸多习俗进行梳理,应该说两条主线,在下课的时候大家基本都有所感悟!
绘本的最后一页,定格在孩子和妈妈一起挥手向爸爸告别的场景,此处没有看到绘本中爸爸的身影,也没有任何的语言,但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绘本的高潮,也是结尾,更是意象的最高境界。接下来,我让四人小组同学角色扮演,聊一聊此时孩子应该会给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和孩子说什么?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绘本的理解,开始自我的创造,五分钟以后,大家开始起来分享,同学们的很多回答都让我震撼不已,我想着就是分享的力量所在,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在绘本中分享的决心。
(二)蚯蚓的日记
之所以选择《蚯蚓的日记》这本绘本,是因为现在孩子们正在记日记,而且热情比较高,连续三周下来,我收到的日记越来越多,以至于昨天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还没有看完,直到今天才发下去。虽然现在大多数日记都很简单,记流水账的还比较多,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也更并不影响我通过日记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以后再大一点,这应该能够成为我们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在绘本的分享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说出日记的基本格式,行文要求,他们很自然的发现日记需要写时间,要空格,内容要完成,表达要流畅,甚至标点符号的用法他们都知道了。这些看似繁琐的要求,孩子们在听绘本的过程中非常轻松的聊熟于胸,而且我相信他们很久都不会忘记,因为绘本中蚯蚓的形象已经在他们心中深深的扎下根来。
日记不是一两天的功夫,要想写好特别不容易,尤其是要坚持更难,蚯蚓能把每天发生的事情和想法都记下来,很有意义,我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和刺激孩子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
(三)最想做的事
绘本《最想做的事》以美国黑人教育家卜克?华盛顿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卜克?华盛顿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教育家,童年时家境贫困,生活在成天为糊口而付出劳动力的文盲中间,他紧紧握住梦想,不但自己渴望读书,还想帮助别人学习。这种对阅读的追求使他又紧紧把握住机会向一位识字的先生请教,终于开启了灿烂人生的大门。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没有知识的昏暗及满怀希望的明亮,也从小孩子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贫困和疲累──只要有盼望,所有的痛苦都是可以忍受的、值得的……
开课我先让大家观察封面,然后问大家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的看法:很多同学都表示想快快长大,比如曾麒霖和潘烨就是这样说的;有同学把最想做的事和职业理相结合,张曦文说她长大以后想当警察,胥文博说他以后要开飞机,而王梓涵则说她要成为一个大画家;最让我感动的是邹依纯和冯熙童的话,依纯说她最想做的事就是做一顿饭给爸爸妈妈吃,熙童说她最想做的事就是能够帮助别人!最实在的就是熊迪文和胡馨月,他们都表示最像做的事就是当领导,做大官;最无厘头,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郭俐伽的答案,她最想做得事竟然是希望周老师和万老师结婚,呵呵。
这是一个关于希望和梦想的故事,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绘本中几乎每一页都会有一盏闪闪发光的油灯,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应该就是象征希望,告诉我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谷,都应该充满梦想,永不放弃。
(四)我妈妈
三八妇女节前夕,我给孩子们分享绘本《我妈妈》,让孩子们说“我心目中的妈妈”,一起回忆妈妈对自己“好”以及对自己的“凶”,在生活点滴之处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讲课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学生家长的一条短信:“周老师,您好,昨天丹丹做了一张贺卡给我,写了一段话,让我感动的眼泪都留下来了。内容写的是:我爱我的妈妈,是妈妈把我养大,我对妈妈有深厚的感情,我爱我的妈妈。”说实话,我非常感动,这可能就是绘本带给孩子的感动,就是分享所达到的效果,于是当即和和全班同学分享,然后我对大家说了一句话:其实每一个妈妈对子女的要求都很低、很低,低到甚至就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接着,我把上次同学们完成的“我爱妈妈”的小报发给大家,让大家装饰以后带回家送给妈妈。最后,我布置了一条作业:回家了解三八节的来历。
我完全能够体会丹丹妈妈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这就是丹丹进步和成长的一个缩影,我相信所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由自主的写下这些话的时候都会有一样的感受:朴实、真诚、感动。这就是绘本的魅力,这就是分享的魅力,能传递给小朋友爱,同时能让小朋友把这种爱传递给身边的人。
(五)你很特别
平心而论,这两年读了好多绘本,有感于绘本故事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巨大魅力,但真正打动我灵魂深处,或是在自己内心留下深深烙印的其实并不是太多,而《你很特别》就属于其中一个。曾经读过多次,每次读完都特别感动。而且每次的解读和感悟都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我一直都没有和小朋友们分享,因为我觉得一年级小朋友对绘本传递的思想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今天还是没忍住,决定在半期测验以前和大家一起分享。
《你很特别》整个故事作者取材非常新颖,想象力极其丰富,怪异的人物形象,行文对话张力极强,不用多说,大家对故事情节都非常感兴趣,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同学们随着主人翁心情变化而面部表情也在变化。总体而言,因为这个绘本整体基调比较冷,色彩很灰暗,课堂气氛也比较安静,但是我意图通过反复的变换节奏,联系实际生活,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来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感悟文中胖哥的内心感受,从最终效果而言,部分同学收获还是很大,不排除有部分同学对绘本传递的深意还有点懵懂,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在几个同学分享收获以后,最后我总结到:“在座的每一给同学都是独特的个人,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你们都很特别,所以对自己要充满信心。”是的,其实我读这个故事,尽管感触颇多,但总结起来就三个字:做自己。人的价值在于你如何看待你自己,而非别人如何看你。每个人最初来到这世界时就是一个全新的个体,身上没有任何的记号,所以当你真的觉得自己是很特别的时候,你就是特别的,这是别人无法抹杀的。而当你真的这么想时,身上也就不用再背负任何的星星或灰点…….
最后,以绘本中伊莱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当你在乎贴纸的时候,贴纸才会贴的住,你越相信我的爱,就越不会在乎他们的贴纸了。”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卧虎藏龙》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把手握住,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打开,你就拥有了全世界。”相信自己,相信爱,最终你拥有的会很多。
以绘本为媒介,撩动孩子们对阅读的好奇和渴望;以分享为手段,重在引导小朋友感悟和体会故事背后的深意。我想,一本好书应该冲击读者的心灵,一本好书可以让颓废的心灵得到鼓励;让忧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让迷惘的心灵得到指引;分享无处不在,分享无处不有,反观这一路的绘本教学,一路尝试,一路收获,当然,还可以用的更贴切,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