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学,是一种能够充分促进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通,能给予每一个孩子课堂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促进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孩子们经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等学习过程,思维得到了碰撞,心灵擦出了火花,小脑袋中也可萌生出许多奇思妙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继续行径于“分享式教学”的探索大道上,在挫折中不断前行,在创新中不断超越,在合作分享中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分享交流能力。
一、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学习及分享展示的时间和空间。
在日常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均衡对待每一个孩子,尽可能为他们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分享展示的平台,给予他们足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享交流空间,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每一位孩子综合能力的最大化提升。
【案例1】在学习北师大教材一下《春天的手》一课时,我充分给与了孩子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请孩子们利用已学的识字方法自读课文。在自读之前,向孩子们明确了合作学习要求及互助温馨提示。
合作学习要求。
同桌共读一本“小书”。
2、一人读一人听,边读边标出小结,点出不认识的字。
3、读的孩子读正确,听的孩子听仔细。如果同桌读得不准确,有礼貌地互相纠正。
4、同桌一起指书齐读。
互助温馨提示。
1、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用心听、仔细想。
2、边听边发现合作小伙伴的优点,学会赞美能干的小伙伴。
3、友善地帮助小伙伴找到不足的地方,待小伙伴认读完毕后,真诚地、礼貌地帮助他。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平时的良好学习习惯熏陶下,一个个端端正正指字读文,遇到不认识或有困难的字宝宝时,同桌之间还会互相帮助。
【案例2】在“字词大通关”环节,我首先让同桌小朋友合作读一读带拼音的词宝宝,意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孩子们你呼我应,互帮互助,在交流中认读了新词新字。同时,为了检测孩子合作学习的成果,我还将课堂小舞台交还到了孩子手中,分别请了4组合作小搭档上台当小老师进行教读。小朋友们手牵手自信满满地走上这个自我展示的舞台,用自己响亮的声音说到:“大家好!我是1号发言人,我们选择的是第1排的词语宝宝!请小朋友们跟我们读……谢谢大家!”“我觉得XX声音很响亮,只是他将X字的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请小朋友们跟我读——”如此一来,孩子们在分享交流中,展示了成果,进行了交流、锻炼了胆量,习得了新知。
二、关注孩子的倾听习惯,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思维及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一种对话方式。因此,倾听能力的培养,关乎到每一位孩子的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孩子的倾听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从细节出发,充分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倾听习惯。特别关注孩子眼、耳、口、手等细节。例如:读到哪儿听到哪,听到哪儿指到哪儿,待别人说完话后再提出自己的独特建议等方面都落实到位。
(二)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1、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利用早读、代管、班会等时段,通过讲故事、谈事例、讨论等方法在班级内逐步渗透良好的倾听习惯,帮助孩子明确用心倾听将带给自己怎样的益处及重要性,并由此引导孩子逐步养成良好倾听习惯。
2、明确倾听的要求。
古人把倾听分为三类:一类入神听,二类用心听,三类马马虎虎听。理所当然,只有完全进入了入神听的状态,专心听、耐心听、虚心听、用心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请”的倾听目标。当然,我们的孩子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呈现出的状态、专注度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倾听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长久的持续渗透过程。
教会孩子倾听的方法。
在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时,适时对孩子进行温馨提示: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听,有意识、有目的地听,学会边听边思考;当同学分享完毕后,引导孩子主动对同学所分享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我想,这样的倾听也才是最具实际效果的倾听。
正面引导孩子:在同桌学习时,要求孩子眼睛看着发言的同学。竖起小耳朵,认真倾听组内成员的每一句发言。同时,还要学会边听边思考边辨别。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不时的向孩子们引导“只有充分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的礼仪思想。
(3)温馨提示孩子:我们可以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向孩子们提出温馨提示。例如: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则以微笑、点头的方式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千万不能立刻打断别人的发言,不随便否定,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思考成果。待别人发言完毕后,平和友善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建议。
评价孩子的倾听效果。
在班级内,为了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我为他们专门设立了“小蜗牛成长银行”评价机制,以存储“蜗牛币”的形式进行积分,并定期评选各种小明星,及时给与孩子表扬与鼓励,在班级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倾听习惯不好的孩子,我会及时与孩子交流谈心,找到适合孩子特点的方法,帮助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注重培养孩子质疑的能力。
质疑是一种对孩子思辨能力提升的培养方式。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们可以再孩子们初读课题后,根据自己实际的需求,自主提出问题。这些由孩子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易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如此一来,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学习课文,自然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案例1】在揭示北师大教材一下《插秧》这一课题之后,我充分给与了孩子质疑的机会。“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插秧是什么意思呢?”“谁在插秧?”“在哪儿插秧?”尽管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但却在无形间给予了孩子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2】在学习北师大一下《特别的作业》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同样给予了孩子质疑的机会。聪明的小朋友们纷纷开动脑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这是一份特别的作业?”“这份特别的作业哪里最特别呢?”“是谁做了这样一份特别的作业?”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带着彼此提出的疑问,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互帮互助、互相补充,一一解决了问题。这样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行、性的和谐统一。
四、关注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训练孩子的胆量,注重学生表达素质的培养;孩子语音、语态习惯的形成;重视孩子表达逻辑思路的生成。
【案例1】在教学北师大一下《春天的手》一课时,我以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作为引子,将孩子引入了美丽的春天。当孩子们渐入佳境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正是美丽的春季,我们的身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此时,孩子们跃跃欲试,将自己在生活中用闪亮眼睛观察到的美丽景象用自己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在此时,我也注重了孩子的口语表达。适时引导孩子运用例如:绿油油的、碧绿的、翠绿的、五颜六色的、五彩缤纷的、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碧空万里等好词描绘春天的美景,发展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本课即将结束时,为了升华情感,我给与了孩子又一次表达的机会。当我第一次提出问题:“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赞美春天,你想用哪个词?”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蹦出了这样的短语。“美丽的春天”、“漂亮的春天”、“五彩缤纷的春天”、“好玩儿的春天”、“多姿多彩的春天”、“奇妙的春天”等。当我再次提出问题:“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赞美春天时,你想用哪句话?”孩子们带给了我又一次惊喜。“春天真美丽呀”、“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春天”、“五彩缤纷的春天真漂亮呀”,就这样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展开了想象、锻炼了表达,还进行了句式的学习,真可谓一举多得。
就这样,在眨眼的功夫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孩子获得了许多自主分享的机会,渐渐形成了良好的倾听能力、质疑能力、表达能力。虽然,一切都还显得那么稚嫩,却又那么真实。
我和我的孩子一同努力着,我和我的孩子一同成长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奔波于“分享式教学”的探索之路上,为了自己的成长,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