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我已经从教14年了,去年,又再一次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原以为教学经验已经够丰富了,对付这些刚入学的孩子绰绰有余,可是,一年下来,我却常常遭遇尴尬时刻:
尴尬一:两个调皮蛋又犯错了,这是本周第三次犯同样的错了!无奈之下,只得苦口婆心,老生常谈,再来一次,看着两个孩子那不以为然的表情,一种无助感油然而生,一年级就这样了,以后漫漫德育之路我该怎么走啊!
尴尬二: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是班会课,铃响了,上完社团的孩子陆续回到教室,可孩子还沉浸在社团课的兴奋中,没有心思上课,眼瞅着孩子一个个心不在焉的样子,回想本周内种种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怒火油然而生,得,班会课又变成了一节“批判课”,放学了,看着孩子气呼呼的小脸,不由得有些后悔,怎么又成了老样子呢?
尴尬三:小杰妈妈气呼呼的打来电话,说孩子乱改古诗,在家念得津津有味,家长教育完全不听,该怎么办?我一听,心里有点委屈,我早就发现并在班上做了教育,为啥孩子越教育越来劲了?
……
如此尴尬时刻,真是屡屡发生,让我防不胜防,我常常在想,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孩子刚读一年级,个个活泼可爱,纯洁的像一张白纸,我还期待在这张纸上给他们画上最美的第一笔呢!我呢?自问已经恨不得像鸡妈妈护小鸡一般,时时看着他们,生怕孩子有任何德行上的缺失,为什么才刚刚一年级,我的德育工作就已经困难重重,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为什么只能见招拆招,疲于应付,而不能未雨绸缪呢?
今年暑假,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成都高新区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的培训,短短七天,收获颇丰,回顾自己平时的德育工作,似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全国特级教师徐安德老师告诉我们:“教师是研究者”,“爱和辛苦不是教育,教育需要研究”,“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听到这些话,我觉得对于德育工作,我在思想认识上就出现了偏差,我没有以一种研究者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对班级的德育工作缺乏整体规划,我把德育工作变成了细碎的唠叨,繁琐的说教,自己工作的累,孩子也烦!
为了让自己的教育更有智慧,我想尝试如下策略,改变自己的德育工作:
策略一:确立学期班级德育目标
在确立时,我秉承如下原则:
不面面俱到,一学期重点解决2-3个目标;目标确立应该从整体考虑,不要妄想一蹴而就,正如郑丹娜老师所说“教育应该慢一些,眼光放远一些“给孩子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目标的确立应该兼顾礼仪、习惯、心理健康、传统教育等诸多因素,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孩子,只有全面的目标才可能培养处全面发展的孩子!
3.目标的确立应从班级的具体情况出发,以生为本,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策略二:班会主题化、系列化
目标是方向,执行却是重点!我想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来实现我的班级德育目标。
关注班会主题设计
目标是很宽泛的,我们需要把目标具体化,将宽泛变细微,所以应将目标转变为每一周的班会主题,才能有效的实现目标。
关注主题设计要素
每一次的主题设计,我认为都应该考虑如下因素:背景,主题,目标,流程,评价。尤其是评价,不仅要思考每个孩子获得了什么?还要思考用什么方式观察他们是否获得?
关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
应该把主题班会与平时的常态教育结合起来,除了主题班会,还适时开展一些微型班会,抓住平时班级问题,进行教育。
持续研究,形成系列
“教育是对细节的一种坚守”,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优势点、问题点,着眼于细节,着手于行动,将主题班会变成一个系列,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策略三: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班名、班歌、目标、班规、班会……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的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对学生的教育也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站在高点远望,走在低点笃行!教育既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也是一件日常的事情!让我们一起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教育的诗意,享受教育的浪漫,享受教育的美好!让我们每一次的付出都留下优雅的痕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