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磨练一双慧眼,看清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
苏州大学陈国安博士首先谈到:现在的教材出了问题,误导了学生;老师不好好研读文本 盲目崇拜教材、教参。因此,语文教得越来越世俗,学生也学得越来越傻。他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言说当前语文教材的使用偏离文学太远,教材被整容乃至毁容,很多时候像工作汇报,思想汇报,把文心改掉了。
这样全新的视角看教材,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更多是的思考。思考语文教材的价值。语文教材首先应该体现言语的价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规范的理解和规范的表达。课堂上如果老师拼命地表扬孩子,那是一种作假 ,直接导致孩子的脆弱。课堂是一个具体的情景,言语规范必须提醒,课堂就应该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你想错了,为什么想错了。语文教材应该体现母语价值,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母语的天赋。语文教材还应该体现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孩子不仅应该学习文学的审美,还应该通过语文文本理解自己的民族。语文教材更应该体现教育价值,因为它承担着孩子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正常的心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分辨语文教材的价值。
用自己的脑 ,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读出美,读出价值。
教自己的书,不迷信教材,不盲从潮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引导孩子用规范的理解进行阅读,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磨练慧眼,从教师的读书开始做起。
二
磨练一双慧眼,看明文学阅读的意义与方法。
文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看到一丛野菊花也怦然心动”的情怀。童心是最柔软的,也是最纯洁的,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把最美好的东西而给他们。儿童文学阅读的八种意义不言而喻。一是学习规范的语言,二是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三是让孩子理解生活,四是讲述生命的意义,五是培养孩子想象、发散等创造性思维,六是让孩子感受人生哲理,七是给予孩子心里安慰和生活补充,八是学习知识,认识大自然。在组织孩子进行儿童文学阅读实践时,除了让孩子自主阅读外,我们还可以进行游戏阅读,扩展阅读,绘画阅读,还可以联系生活,运用观察、收集、讲述等方法进行综合性阅读。著名儿童文学家王一梅老师带给我们的儿童文学讲座也是一份儿童文学的饕餮盛宴。
磨练慧眼,教师的读书离不开儿童文学。
三
磨练一双慧眼,看到教师的沟通艺术。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夏骏博士用苏州评弹之式,借武侠修炼之法,简述教师的沟通艺术。讲座既高屋建瓴,煮酒论道,又脚踏实地,有招有式。“三言真经”引领老师们重新审视自我、叩问自己:“要到哪里去?如何去那里?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句句入心,如同武功心诀修炼内功;“领头牛”和“领头雁”的故事启发老师们怎样打造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女大学生的一封信》又给老师们传授了增强影响力的“六种武器”——互惠原理、承诺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原理、短缺原理,一招一式,形神兼备,六种“武器”直打内核,老师们在修炼内功心法之后,还得到了具体可操作的招式指导;最后夏教授用《鬼谷子》的谋篇和权篇告诉我们:奇正百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磨练慧眼,教师不仅要自我审视,还要融会贯通。
四
磨练一双慧眼,看透语文课改的方向。
儒雅博学的上海大学吴忠豪教授带领我们叩问语文课改的方向,直视语文教育课程层面的三大问题:课程结构失衡,阅读和表达比例不当;课程内容随意、无序、经验化;课程教学型态基本是基于教师感悟的文本分析,低效,甚至无效。面对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非本体”目标到“本体”目标;从“教过”到“学会”。吴教授鲜明地提出了研究教学内容的四个方面:重视语言积累,强化语言运用,学习方法策略,引导学生读书。最后,他高屋建瓴地规划了小学语文教改的愿景:构建读写均衡的课程形态,探索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基于课程内容编写学程,构建与课程内容匹配的评价。近几年处于语文课改困惑的我们,听了吴教授的讲座,就如拨开云雾见太阳。我们明白了课改的路在何方,明白了语文课真正该做什么,语文教师究竟该教什么,该如何教。
磨练慧眼,要与专家对接。听专家的讲座,看专家的书籍,思考语文的本质,才能拨云见日,明了语文课改的方向。
五
磨练一双慧眼,看重教师的情商管理和心里调适。
苏大黄辛隐教授以富含情感与哲理的台湾公益广告开始了精彩的讲座。舒缓的音乐中做了“热身”,“筛子理论”筛出了教师身体健康和心里健康标准,然后做了调适的具体指导:全面地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工作风格;适当地角色定位。她说:“注定孤独的我们,忙闲在一念之间,珍惜当下,学会感恩,尊重自我,接受宿命,活出精彩。”她送大家《八然》:忙时井然,闲时自然;顺多偶然,逆多必然;得之坦然,失之宜然;捧之淡然,贬之泰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 她让大家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她带着我们学习了PAC理论,告诉我们学会调适自己的心境,以温润的心呵护学生,引导学生。最后以“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鼓励大家温润前行。真是:换个角度,世界截然不同!
磨练慧眼,只有学会向内看自己,外面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六
磨练一双慧眼,看齐名师的课堂。
两天的课堂观摩,我们看到了精彩纷呈,也看到了课堂上的磕磕绊绊。吴中区名师课堂展示活动,展示的不仅仅是课堂,更是这些名师们专业精神和教育信仰。八年的展示,执教的名师都是吴中区各个学校的“一把手。一位校长说:“我就是要研究作文课教学。虽然我的作文教学不如管建刚老师的名气大,但我仍然愿意上。我上了八年,我还愿意上第九年,第十年。如果退休了,大家愿意听我还是愿意继续上作文。”这就是名师的精神。这就是名师的信仰。这就是名师的风格。
当成尚荣老师给我们讲《教学风格——名师成长的路径和境界》时,我的眼前老是会浮现那些名师们的真实课堂。成尚荣老师的讲座风格非常独特。他不用PPT,也没有讲稿,却旁征博引,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清晰地讲解了教学风格的重要性,教学风格的特征,如何形成教学风格。会场氛围轻松活跃,掌声、笑声不断响起,活动持续到五点半,大家仍意犹未尽。如果语文老师都能修得成老师“信手拈来都是文章”的功力,想不成为名师都难啊!
祝禧校长,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秘密:用教育科研锻造自己的“金蔷薇”。张学青老师告诉我们,成长离不开团队,离不开研究,更离不开读书。管建刚老师则用具体的作文教学范例告诉我们,教师成长,需要自己的思考,需要适合自己的专题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磨练慧眼,要看名师的课堂,要想名师的风格,更要思名师成长背后的付出。
磨练一双慧眼,看,思,做,写,走好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