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故事还是在小学时候知道的,现在儿子都已经10岁了,做老师都第16个年头了,再一次观看着焦裕禄的种种事迹,小时那种朦胧的崇拜感化作的是感动、是行动。再一次坚定着“做一名心里装着学生的普通教师”的信念。
一、做一名心里装着学生未来的普通教师。
兰考县地处河南省的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上任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研究,寻找切实解决问题的措施。正因为焦裕禄的心中挂着的是兰考的明天,才有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今天措施。
同样的,做为一名成天与学生打着交道的老师,如果没有装着学生的未来,我们就会陷入进知识的细碎点中。当我们放眼未来,关注着学生能力的成长,关注着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自主管理能力强的“人”时,学科中某一个细小的知识就会转化成学生能力的提高场。老师就敢于在课堂上实践,相信学生,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取经验。
二、做一名心里装着学生现在的普通教师。
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焦裕禄带着粮食和钱去看望饥饿中的乡民,他把20块钱送到一位病中的老太太中时,老太太抓住他的手问:“你是谁?”焦裕禄笑着回答:“我是人民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们来看你来了!”
20元钱在那样的年代也算不小的数目了,可救人救急,焦裕禄可谓雪中送炭。做为一名老师,是否也能做到如此呢?什么时候才是学生的急呢?是做不起作业的时候?是与人发生争吵的时候?老师什么时候才该扶一把学生?
自分享式教学进入我校以来,我聆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堂,自己也在不停地进行尝试,以前我总有很多的担心,担心学生会乱,担心学生说不来,担心学生说偏―――在这些担心的时候,我忘记了一点:学生正是这样的年龄,他们的心理年龄处在这样的层次中,他们的经验使他们没有学会安排很多的事,从容的对待发生的事。而教育,不正是在做着这些事吗?急,为什么急,因为他没有方法,他想尽快的解决这件事,那大家共同想想方法;发生争吵,是为什么呢?学生没有懂得什么叫谦让,什么叫坚持,那全班同学共同想想哪些时候该谦让,哪些时候需要坚持——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心里挂着学生的未来,不会急于求成;心里挂着学生的现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做一名心里装着学生的普通教师,让自己再近些、再近些贴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