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之我见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卢瑜
很久以前就看过这部影片,也曾被电影中的情节深深打动,此次适逢学校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求党员同志再次观看此片,于是我又看了一次,果然常看常新,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在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有一群顽劣的学生,他们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就像塘底的淤泥那样令人生厌。这就是所谓“放牛班”,即垃圾班差班。而那里的校长对付学生的办法是“行动-反应”制度
——任何一个学生做错事,如果被抓到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果抓不到就实行“连坐”,即惩罚所有学生,直到抓到那个学生为止。在这样一个被重重束缚的压抑的地方,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扭曲,看不到人性的善良。
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落魄的音乐家,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并不高大,也不英俊,但正是这样其貌不扬的他创造了奇迹。他带领他的60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名指挥家“莫杭治”。孩子们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世上并没有十恶不赦的孩子,即使如蒙丹般桀骜不驯堕落如斯的孩子,也自有其坦率可爱的一面。关键是教育者是否有真诚的愿望和足够的耐心去挖掘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另一面。平凡普通的马修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发现孩子们喜欢唱“歪歌”后因势利导,组织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感化他们。而这样做的成效是明显的,学生的捣乱、恶作剧大大减少,开始乐意听从马修的指挥。孩子们封闭已久的心门终于打开,他们不再是令人生厌的淤泥,每个孩子都充满了从未有过的自信。
反观冷酷的校长,认为每个学生都是顽劣而不可教化的,只能采取军事化手段。于是他用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管理着学校,鼓励学生告密和出卖。他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换来的只是学生们对社会更猛烈的报复。被他冤枉入狱的蒙丹最终以烧毁校舍的极端方式回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最后他也因为老师的联名上告和学生的反对被辞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教育者: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一味地训斥和惩罚只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和反感,不利于孩子成长。好的教育者会用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去感化和教育学生。“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像马修一样收获学生经久不衰的满满的敬慕和爱戴。
我们无法忘却马修初到学校时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询问、人性的质疑、疲惫不堪后的自我反思……他仿佛置身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又自觉游离于人性的道德诉求。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更能体察被教师漠视的生命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对自我言行的理解。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然而,如何温暖这些孤独寂寞的心灵呢?给孩子怎样的精神底色呢?
生命是个偶然,我们常常在无意的邂逅中,摆渡了生命的无常,获得永恒的回归。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