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宁超群

作者:卢瑜    点击数:3534

《放牛班的春天》之观后感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宁超群

学校要求党员同志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其实以前就看过一次了,都说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想法,于是我决定利用周末再看一次。

周六午后,喝一杯清茶,看一部法国的教育片《放牛班的春天》,心灵在影片中沉醉的同时,也被这一群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深深感动。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马修的音乐家在他人生低谷时来到了“池塘底教养院”,并通过组织合唱团努力打开了这群被定为叛逆的孩子们的内心,启蒙他们去追逐梦想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真真是将影片里核心的独特韵味真实的展现了出来,使得别的翻译再也不能抓住这份恰到好处的意蕴。这部影片采取了教育片中的经典结构,即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帮助一群不听话的孩子从几个专制暴虐的学校领导的淫威下解脱出来并让他们走上正途健康成长。但与其他教育影片不同的是,《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感觉非常细腻,清新,平淡中让人感动,如春风化雨般温暖。影片中音乐无处不在,用声音弥补了画面所不能带来的感染力,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张力和震撼力。这里的音乐象征着爱,象征着梦想,看完了之后耳边还仿佛能听到皮埃尔指挥的交响乐声,合唱团中孩子们稚嫩的歌声,悠扬声中满溢幸福与温暖。影片的主要发生地——“池塘底教养院”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象征了马修此时正处于人生低谷的状态,也象征了寄宿在这里的这群传统观念上的不良少年。影片开头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每个周星期六都等待着父亲来接他回家的孩子,期待是美好的,然而他等待的那个人却早已经不在。这里没有讲述那场战争是如何的惨烈,他父亲又是如何的英勇奋战直至牺牲,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画面,就让人心底对那个傻傻等待的孩子生出了止不住的悲哀与心疼。不过幸好,这群孩子遇到了马修,遇到了这个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却很爱孩子们,一心为他们着想的失意音乐家,于是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放飞了梦想!

《放牛班的春天》中存在着强烈的对比,简单层面上就是教养院校长的咆哮如雷与马修的温和诙谐、善良宽容两种性格的鲜明对比,更深层次上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两种教育理念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他变着法的惩戒那些犯了错的学生,但从不鼓励他们,告诉他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反应,于是那些学生在他面前就像机器人一样,唯唯诺诺不敢讲话,背转身又是更无法无天的恣意妄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压迫—报复—压迫”的恶性循环,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极为不利。而善良温和的马修就是典型的人本主义者,他没有视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为可以打骂的发泄对象,相反的是把他们看作有尊严有梦想需要人关爱的的孩子,从校长的淫威下保护他们,还用音乐的方式表达着对他们的关爱,挖掘和鼓励着他们的梦想,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位很有爱的老师,我对他非常钦佩。前不久还看过一部名叫《摇滚校园》的教育片,也同样是用音乐来教育孩子,但不同的是,那部影片最后得到救赎的是一位已过而立之年却仍旧生活窘迫的摇滚乐手。他冒充好友的名字进入死气沉深的学校代课,在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后也组织了一个摇滚乐团,在与孩子们的交流学习中获得了感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相较之下,我还是比较喜欢《放牛班的春天》,以我的拙见总觉得简单平淡中获得的感动更具震撼力,而且对情绪控制上的细腻程度也非《摇滚校园》可比。看了许多诸如此类的教育片后,我想当今应试教育风行大量减少孩子们的艺术课程这一举动是否合理就值得人深思了。

没有坏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和不合格的家长。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关爱,只要好好的爱他们,放牛班也有春天!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