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苏州 . 向宽处行
泡小(天府)王瑛
2014年4月18日,高新区50位“小语人”怀揣着语文梦想,踏上了去“人间天堂”苏州的“取经”之旅。4月的苏州,温婉、恬适,古朴的建筑、清澈的河塘、清静的校园让我喧嚣的心宁静下来。在这乍暖还寒的春日,学习——给自己的心找到新的归宿,我们有了新的起点。
一、“竹林狂客”安子教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价值》。
陈国安教授师从国学名师钱仲联先生,深谙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他对古典文学研究颇有建树,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是深受大家喜爱而又独具竹林狂客风范的奇才。安子教授的讲座语言大胆,犀利风趣,句句可见其睿智,思想之魅力,带有鲜明的个性。他就语文教材中的言语价值、母语价值、文学价值、史料价值、教育价值等内容进行交流;他对目前教育中一些现象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幽默的语文文本实例引领我们感受言语,通俗的阐释,牵引着大家的神经,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时而清唱小曲、时而吟诵经典,挖掘教材的文学性和音律美;时而深析言语,时而品味标点,对教材的文法和结构进行独特的解读。老师们感慨他的“狂”源自学识渊博。
感慨:1、这场讲座唤醒了我的批判意识。无疑给一直忠实于教材、忠实于教参的我们敲了一记警钟——老师要深入思考入选文本价值,严格把守教材关,具有批判精神。不要唯教材而教,不要迷恋教材,不能被教材所束缚。
2、语文教师要心细如发,文学教材学习,要补充原文进行理解、老师不要断章取义,要读原著。
3、一个老师就应该与书终生相伴,让书籍的营养浸润生命,让生命丰满起来,丰润起来,丰善起来。
二、吴忠豪教授《课改,路在何方?》
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以《课改,路在何方》为主题阐述了课改的三个板块:语文课程改革之反思 , 语文课程改革之方向 , 语文课程改革之愿景。
吴教授提到语文课程改革要转变三个观念,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从“非本体”到“本体”转变,从“教过”向“学会”转变。
1、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吴教授举了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一位老师同上《太阳》这篇课文的例子。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很显然,这样的课堂对比反映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哪一堂课是围绕语文知识、方法、技能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我们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当然会语文味浓一些了。这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叶老的那句话:“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用课文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语文课不应该“教课文”,而应是用课文“教语文”。
2、从“非本体”到“本体”转变。
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理想的语文是本体性教学为重点,是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认知——实践——迁移,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3、从“教过”向“学会”转变。
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追求不同,语文教师注重教过,数学老师注重教会。我们得努力地转变观念,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必须实践,语文能力要在实践中习得。“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其核心指标主要不是看教师“教”得怎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如何。”在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知识的起点,把握三个原则:学生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懂的不教。语文老师要注重教会什么,特别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教过什么。
语文的出路是还原语文的本体性,将“教语文”转换成“学语文”;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读书。实现教师“教过”到学生“学会”的华丽转身。
总之,课改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长期的摸索,逐步的改进与提高。只要我们的激情不止,探索的脚步不止,课改路上一定会踏出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奏响一曲曲美丽的乐章!
三、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作文内容的变革》
管建刚老师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一个让人佩服的语文教师。他的作文教学:“独树一帜”。他对作文教学认识的观点是与众不同的。见到管老师还真有些激动,生活中的他显得更加朴实,没有锋芒毕露的睿智,很亲切。他的讲座虽然没有华丽的词句,但很实在,把他在作文教学中的大胆实践和用心良苦一一道来。虽然时间并不太长,但给我的思想冲击力却极大。原来作文教学也可以如此生动、丰富、精彩纷呈。
1、关注细节,小步子不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走稳。制定出小学阶段习作练习阶段训练点,每个阶段一个点,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走稳。
2、关注策略、激发写作欲望。管老师的作文教学在让学生愿写和乐写的空间上,想了很多的“金点子”,做了很多尝试,才让孩子写得真切,写得生动,写得具体。可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时刻保持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是多么重要。管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值得学习的还有很多。虽然他提到的许多策略、方法,我们不可能完全模仿着去做,但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思考、选择、内化为适合自己的东西,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参考、运用。正如佛家所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篇儿童的习作其实就是儿童一朵心灵之花,就是儿童的一棵精神之树。花朵的鲜艳、树木的茁壮,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呵护,促其成长。
四、走进苏州市吴中区第八届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培训中,我们走进“苏州市木渎实验小学”“度假区实验小学”,在这里近距离接触了六位特级教师,感受他们的别样的教学风采。夏静老师具有“朴实、扎实、灵动”的教学风格;“坚持作文教学”的柳校长找准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发展路径……
1、“厚积”才能“薄发”。 听课是观摩与学习过程,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上课是磨课与历练的过程,是不断积累、成长的过程。评课,是有同行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是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过程。通过评课的交流发现,虽然是短短的40分钟课程,但这40分钟的背后却是花费了上课教师的大量的收集准备时间,只有大量积累,才能“薄发。
2、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一节课目标过多、过全、无法实施,导致课堂教学漫无目的、随波逐流,完不成教学预定目标。教学目标如果明确、简单,再关注学生的起点,目标会更加落实。
3、阅读教学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聚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五、张学青老师《我的专业成长路径》
张老师从四个层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即“把枝叶伸展出去”——关于专业发展共同体、“剪枝的学问”——关于专业发展突破口、“把根扎进大地深处”——关于专业阅读、“等待花开”——关于专业发展心态。整个讲座没有高深的大道理,没有空洞乏味的说教,有的只是朴实平凡的语言和充满智慧、充满温暖的故事。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同伴互助,离不开“专业发展共同体”。“择高处立,就地平坐,向宽处行。”多向优秀同行学习,汲取他人教学长处 ,集众家之所长 ,促自身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绝不能离开“阅读”这个关键词,丰富内涵、积淀自己,多读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专业书籍、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人类文化书籍。张老师在小学语文这个乐园里寻找和享受着语文教学的浪漫、智慧和温暖,实现了教师的华丽蜕变。是呀,我们要像诗中的那棵树一样,每年落一些叶,每年脱一些皮,每年生长一些新东西,日日夜夜都渴求血液的更替,把根深深扎进阅读的土壤、实践的土壤,投身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成就温暖而诗意的人生。
培训是短暂的,收获是充实的。在语文这条道路上,还得择高处立、就地平座、向宽处行,且教且深思。
2014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