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上海,走进“新学习时代”——第八届“新经典大讲坛”活动如期开展。第一天的主题是“精细解读全课程”
说到全课程,就不能绕开当前的一个热词:跨界。它是指原有模式的整合,新模式的诞生。以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为代表的全课程实验,就是教育跨界的代表。
李振村校长介绍说:他们体验一周学生生活,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劳累与焦虑。于是追问为什么高中文理不分科,追问为什么法国从高中一年级就开设哲学课程,并纳入高考;追问为什么西方本科教育普遍实施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追问为什么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剖析教育现状:学科划分非常精细,好处是学得深,细,透彻,可是深井之间没有联系;分科教学的好处是一个老师可以研究得很深,很透,可是它的缺陷也很明显,造成“个人自管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我们的教育没有看到人的生命整体;教学方式与十年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评价方式仍然单一。
村长带着他的团队思考整合,思考跨学科改革,“全课程”应运而生。
“全课程”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即培养完整的人,让受教育者拥有烂漫的童真童趣,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拥有广博的智力背景,拥有活跃的思维状态。
以PYP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为载体,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探究。这六大主题分别是:一、我们是谁?二、我们处于什么时空?三、我们如何自我表达?四世界怎样运作?五、我们如何自我组织?六、共享地球。对比指向知识与能力的传统教学,这种现代的学习方式指向了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自我,亦指向了创造性。
对比传统教育,全课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程变化了,不再是传统的单科教学,而是整合后的始业课程、常规课程、毕业课程;教学内容变化了,创造性戏剧课程教学孩子用身体表达自我,打开身体锻炼自信,学会沟通合作,提升综合素养,它不是单纯学习表演的课程,而是一门指向人的综合素养提升的全育人教育课程,电影课程里有100多部适宜儿童观赏的大片,还有微电影摄制中心创作的各个类型的微电影,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感受快乐;教学方式变了,每周一个“长时段课”:用一天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月一个综合日,每学期一个主题周如:帽子周,每年一个项目;管理方式变了,包班制让关注每个孩子成为可能。而国际流行的“项目学习”也被他们用得恰到好处。
亦庄小学的常丽华老师用自己一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始业课程与包办教学的故事。始业课程主要体现为学科融合、游戏精神、教室中心。以开学第一课为例,先播放《喇叭花》,学生跟着音乐学儿歌;接着是学习绘本《大卫的故事》;然后是教唱礼貌歌;接下来就是图画课:第一天上学,发生了什么事呢,画下来。下午通过《小种子》的故事学习科学,然后是种植花儿,紧接着又是音乐—儿歌—故事—写绘——数学。一天下来,并没有特别的分科教学,但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读读写写,唱唱画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就这样慢慢提升了。包办教学究竟学习什么呢?别急,他们都是采用主题式学习,分月的主题,分单元实施。如“我爱我家”单元:绘本里的家 表演里的家(理解并接纳文化的多样性),图画里的家(毕加索的画)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画一画自己和妈妈。绘本《我爸爸》画一画爸爸与众不同的特点。课程实施时家长填学习单,课程结束时学生讲自己家里的故事,表演花木兰。最后是亲子活动:爱的承诺。家长承诺,孩子承诺,举行签约仪式 把孩子和家长的承诺装裱起来带回家,请孩子和父母每天反省:我是否遵守承诺。
每周一日也很有趣,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名:庆典日 玩具日 戏剧日 沙子日 创造日,每天就围绕着那一个主题开展多种游戏与活动。
常老师的感悟:包班,每一个生命都在安全与自由舒展,每个孩子成为他自己。学习无边界教育即生活,成为自己,诗意生活。
亦小的钱峰老师以《石头记》为例,向我们介绍项目学习如何操作。
导入:与石头有关的诗歌
科学:研究石头构成
戏剧:崇拜石神
美术:画石头,美化石头
地理:对地球产生疑问探索(复活节岛石像之谜,与埃及金字塔相比)比较文化:古老的文化有相似有不同。
数学:石头奇观的数据启蒙,生活中的数学,公园需要的材料(生活中的石头智慧的应用)
历史: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石头记分支(”玉文化“项目学习)
电影:疯狂原始人
游学:十三陵(石人,)卢沟桥(石狮子)博物馆(最好的全课程实施:看地图,选路径,坐公交认识路线)公民养成(自我实践远胜课堂说教)每一块石头都有秘密(石头乐器)
语文:学习诗歌,成语,故事等 石头文化意象《女娲补天》中国神话开篇《西游记》(创世神话)《红楼梦》《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望夫石》海枯石烂……
综合课:回顾学习历程,以主题歌引入: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探讨石头精神:与人同辉,独自闪光引申到做人。
为什么选择石头做项目?钱峰老师如是说:现代的孩子经常跟机器打交道,容易冷漠。石头构成生活,通过石头,使他们对大地自然万物产生兴趣,明白世界是由彼此联系的小事物构成的道理。
透过此例我们可以知道,项目学习其实是围绕一个主题运行的阶段性任务。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项目是由课程框架问题推动的,项目包括发展性的多种方式评价。项目学习是一项国际课程,可以通过项目内容的选择体现中国精神。
香港的许诺老师和大家交流了戏剧教育。他说:戏剧教育不是培养演员,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的合作,沟通表达、自我的认识、解决困难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个人成长,还有素质教育。戏剧教育的重点不是技巧,而是引领人有没有足够的敏感去帮助学生感悟,打开感知,发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他还说:我没有教案,我准备的就是自己!这位特立独行的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停地用上他的肢体语言跟大家做交流,他自己确实就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
亦小老师请现场的老师上台,体验创造性戏剧表演。表演气球的各种变化,打开肢体。表演小树苗和小男孩的故事,投入情感。原来,创造性戏剧表演就是用游戏的方式模拟人生,打通学科界限。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游戏,即兴,教室,主要体现的价值观是审美性、教育性、和社交性。
第一天的收获是满满的,也带来一些思考:
关于跨界,关于学科融合,关于项目学习,芶校长很早就提出来,说明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直走在前面。
亦小的理念很前卫,工作很细致,尝试很大胆。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这样大胆地放手,但是我们已经小步子走路,先做起来,比如项目学习,比如主题周,主题月等教学内容的安排,校本教材的编写,学生活动的组织等等。目的指向:玩中快乐学,学科融合全面学。
教育教学课程化,是大趋势,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老师不仅要有课程意识,更要具备开发课程,建设课程的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开发了很多校本课程,以艺体类居多。我们还可以思考: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如何跨界融合,做成综合课程,打通各学科之间的藩篱。
活动休息的中间,组委会专门安排了运动时间,由一个专业老师教大家跳自编的“小苹果”舞蹈,活动全身。当音乐声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主办方对人性的关怀也就蕴含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