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活动第二天,主题是:走进新语文时代。
上午是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专题和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专题。
蒋军晶老师以《群文阅读,打造语文卓越课堂》为题,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怎样从课堂走向课程。
单篇(教材)教学不足:以《文成公主进藏》为例,传统的上法是:教字词—教朗读——教概括主要内容——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讨论解决。导致对于知识过于迷恋,对记忆力过于崇拜;教材阅读课同时担负“语言”和“阅读”的教习任务,阅读课太少时间教阅读;在语言表达方面过于细碎;老师讲得多,要强势,要高效率完成“规定动作”。整本书阅读优势是体现真正生本,多讨论,多分享;更全面地教表达;要教阅读(阅读策略);要注重发现力,思考力。但是这样上课的成本太高,时间完全不够用。
群文阅读结构化组合,较短的单位时间里,针对相同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一篇”到“一群”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另一种方式学习另一种表达。
练习真实的阅读方式(默读,跳读,浏览)。
提升阅读速度。
掌握实用的单篇阅读很难练习的阅读策略。
培养思考、发现的意识和能力。
改变教师的成长方式。
改变阅读课堂的已有痼疾。
群文阅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求同。如:如爱的方式不同,但是可以发现共同之处;
比异。如:写过年,各不同;
整合。如:如鲁迅文章,什么人;
判断。如:复杂情景,多元判断,引发思考。
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是:学习文学,学习策略,学习思考。
群文阅读的操作为三个指向:
1.指向表达。如桥:小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一篇带多篇;故事里的伏笔,课内带课外,联系反复性结构的表达……
2.指向策略。如:诗歌(故事,现代诗)抓矛盾《黄鹤楼送孟浩让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一组;《江雪 》 《生命生命》为一组,为什么独钓?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生命生命:表达孤独,这些都要联系生活背景理解;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群文阅读:题目 男主角 女主角 阻挠人 磨难 结局,比较,发现异同。
3.指向思考。如:创世神话:中国神话、伊朗神话、罗马神话、印度神话,推测为什么是蛋?为什么都是男人创世?为什么都是身体生化?促发思考。
群文阅读的课程体系主要为:
1.主题书阅读。如:偏好谋一类题材或作者的阅读
2.整本书阅读。
3.群文阅读,在文章的比较中发展新的观点。
4.课文阅读基础阅读,部分用群文的方式。
5.走进文学,学习阅读,激发思考
6.口语交际:新闻播报 辩论
7古诗文和文言文,选文要结构化,组合化,有关联如:苏轼的生平图,李白远游图。
作文生活,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如:周记,作后点评,作文周报,教材作文课,作文技巧微视屏。
蒋老师最后“泼冷水”,说做群文阅读要有基础:小学生阅读量上去了,学习氛围比较好,要有阅读室,阅览室;老师要熟悉儿童文学;师生爱看书,喜欢组织读书活动,喜欢聊书;师生熟悉策略性,讨论性,开放性的教学;学校研究要有同伴。
相对于蒋军晶老师的操作性讲座,管建刚老师这一次的《解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更倾向于理论。他指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并向我们详细的解说了什么是指向内容的阅读教学;什么是指向能力的阅读教学;阅读的属性,阅读的作用,以及他为什么要提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欲详知管老师的真知灼见,去看看管老师的书吧。
下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教授、系主任黎加厚教授给我们带来新技术的专题讲座:《时代变化与课堂教学变革》。他一来就给大家革命:做好课前准备,不许用笔做笔记,只许用手机学习。采用“饥饿教学法”,所有教学资料只快速播放一次,看谁获取的信息多。新兴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三大影响:处理信息,全球交流,学会学习。一个视频《你知道吗?》让大家重新思考教师角色、教育核心。新技术、BYOD、一对一学习环境、WIFI需求(无线上网),微信(面向手机移动时代的教学环境)这些新名词袭来,好像在询问我们:你,准备好了吗?
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微课程。微课程是指10分钟以内,有教学目标,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他现场指导大家如何制作微课程,如何使用微课程,如:手机录微课;微课质量(创意)历史创意课;使用沙画设计微课程;使用简笔画设计;用纸片设计微课程……引领大家变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
华东师大硕士朱忆辛美女为我们带来《大数据为教育带来什么》的讲座。她以一张试卷的分析为例,向我们讲解:问卷得不到真实的数据;影响笔记本电脑的销售额的因素。大数据的为教育带来诸多作用:发现我们不曾想象的重要因素;挖掘学习本质(学生学习特质的数据);让我们更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利用数据给学生分类,因材施教;数据洞悉课堂真实(分析课堂的有效性、分析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分析课堂浸润度【投入】、分析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数据跨越教育鸿沟,改变“学校系统是一个孤岛”的现状。
回想我校“桐下读吧”读书会共读的书——《大数据时代》,老师分享的各种思考很有前瞻性,也很深刻。既然不能拒绝,那就拥抱大数据时代。
新语文,新技术,新思考,一切都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