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打开新学习时代之门(三)——宁超群

作者:宁超群    点击数:4107

“标新立异新经典”是7月24日的主题。首先是“经典素读”的推动者陈琴老师为我们带来《经典的化用例谈—小学生修身格言百句》。陈老师说:“《学记》里‘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诗教师最好的德育,经典文字的能量注入灵魂。她在主席台上或说或读或唱,化用中华经典里的名句管理班级,赢得阵阵掌声。且举几例:

例1:针对教育(教学)出现大问题:失序,读《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例2:开学第一天长大的感觉被加强,先读郑板桥《好汉歌》,然后才开始常规训练。

例3:作为人的意识被加强,读《孟子●四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读《诗经●鄘风●相鼠中的“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例4:孩子向善,读《我是人间四月天》;孩子有情绪了,读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孩子有争执了读《增广贤文》中“饶人不是痴汉”句;孩子独处时读“君子独处之道,君子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孩子浮躁了读《诫子书》《大学》,读“静一份,慧一份”“静气胜于剑气”。

不只是素读经典,读还要唱,甚至唱佛教的《燃灯之歌》,让每个孩子体会“心有莲花朵朵开”之美。凡是能引领学生成长的资源,她都会融合打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

陈老师认为,素读经典是转识成智,教的不是技术,而是判断力。她主张“闲暇出智慧”,不把每一节课讲满,每周教材上两节,五节上诵读 一节学打鼓。

姜晓燕老师把我们带到了《边存金的童诗花园》,童诗中的阳光照亮了疲惫不堪的孩子们,也照亮了会场的所有老师。

来自台湾的李玉贵老师带来意外的惊喜(原计划里没有这项安排,李玉贵老师听说这边有活动,特别在昨晚赶过来,组委会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么好的资源。)李玉贵老师在做讲座吗?没有,她在和我们聊天。听她娓娓道来,每一句都值得大家细细咀嚼:

老师要退位。

让孩子自然成长。

阅读只有快乐远远不够:读进来,有出线(说话,交流),阅读没有保留,不一定会想、会写。

能力强的孩子不是我们教的。

随时欢迎家长进来观察自己的小孩如何在学校生活。

一定要有共读的班书(说出故事)。

相信静悄悄地课堂。

能抱的赶快抱一抱。

建立相关的关系。

词汇是对话的开始(收集词汇:如冬天在哪里)。

让小孩感受到他的能。

体验,聊天,写作。

所有的制度都有钳制,寻到可以改变的空间。

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建立学习共同体。

她还跟我们交流在日本学习的见闻与反思,她在日本感受到学习权利是儿童人权的中心,是生存权,是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是希望的中心;观课只看学生的学,议课只看学生的学,看课堂的卡点,关注在课堂上逃走的小孩;预想小孩的不理解日本教学主张是“我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就会有更多的人一起成长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倾听,建立学习的相互关系。她提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要能成为会向人说谢谢的人;要能成为被说谢谢的人;所有我能做到的事,不仅要做到,还要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某一个班级的班级目标是:心里有别人;要能探知未知在不孤独的情况下自立;要能探索未知世界。她开玩笑说,日本学校的口号是台湾的十分之一。台湾学校的口号是大陆的百分之一。这次学习最大的感受是两点,一是只通过过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让孩子相互学习。二是看小孩要有多样的角度。

多想听她就这样聊下去。她的讲话就像一缕春风,轻轻拂去这几日学习的疲劳,台下的人全然忘记了吃午饭的时间……

下午苏州大学教授陈国安老师带来的则是《完整的语文教育:中国语文教育的两翼齐飞》。他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语言系统:文言和白话”“俗语与雅言”“毛笔与钢笔”阐述中国语文教育两翼的缺失。特别提到:教育,不是仅仅告诉一种生活的能力,而是明白生命的意义;毛笔是生命的体味,证明我是一个有着中国价值的中国人;毛笔是使用到艺术的一种能力,现在只是书法,忘记了书道;中国注重艺,却不注重道。

怎样让经典回归?一是文字的经典积累,如《开天辟地的故事》,积累:开辟、年岁;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没有死:化就是变,变就是化)这是语意积累;神与天,圣于地,“圣“的解读:这是能力积累。二是文本的经典激活:抓结构;抓情感;抓语言;抓人性,让学生在文中获得情感的回应,灵魂的撞击。三是文学的经典审美。文以载道,把情感放到了文字里小说,诗、文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要相信作者,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参考书。四是文化的经典还原作为课本,一定要强调经典性,如《黄河的主人》写作背景,中国就是那个羊皮筏子,艄公是毛主席,五个乘客(工农商学兵)所以重点写了黄河的险恶,品读由战胜自然到人与自然融合,到敬畏自然,最后还原当时背景文化,形成独立精神的建构。他强调小学阅读教学变革要关注语言文学的明晰,学生思维的培育,独立精神人格的建构

想起在苏州大学培训时国安老师书房照片,这一次他仍然给大家看了,仍然听到唏嘘声一片。他说:“读书吧,只有你自己读得多,才能引领他人。”

他还说“教育是一种等待,不是今天采蜜,明天就可以出蜂蜜。”

教师的成长也一样!

下午,来自乌鲁木齐的“小丑鱼”团队为大家献上大:《教材的”跨界“重组》

鱼利明老师首先分享近期摘录:6分半(玩手机);奇葩数学题(一年级考题)不小了;不早了(危机意识);忙来忙去为了个啥(茫然无措);疲于应付各种大赛;累,造假,悲惨的世界。然后是一组漫画引出的思考:入学时,不一样,学完后,一样啦;一个孩子6个成人的支撑。紧接着学生发展现状反思:最强大脑李云龙的表现(太把比赛当比赛);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更没有路;学会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教材的”跨界“重组的关键词:主题组合,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

1.单元组合教学。例:说明文组文教学,了解说明方法,运用说明方法(朗读正确流利即可)

2.比较式阅读组合。如神话《普罗米修斯》三年级《女娲补天》四年级,造人与造福人类;;想象与幻想;了解人物,理清故事脉络;动画短片;读人物,读环境,读情节(衬托);对比中希神话的不同

3.关联式组合教学。如:西藏(神话,现实,文化)《文成公主进藏》、《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拉萨古城》、《藏戏》。

4.引申式组合教学。如《太阳》加《夸父追日》《月球之谜》《嫦娥奔月》《只有一个地球》《盘古开天》

5.关注文体的组合教学《草船借箭》是章回体小说:每一章节独立成故事(欲知后事如何……)读《三国》(整体故事框架;前十回整理;人物串联;章回体小说结构特点:开篇语结尾;“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批判性阅读如周瑜的气量狭窄,历史上“气度恢廓,实乃奇才”)《景阳冈》读《水浒》,《猴王出示》读《西游记》……

6.艺术门类的组合教学。如:《一副名扬中外的画》(音乐与绘画比较中外艺术)《蒙娜丽莎之约》《伯牙绝弦》《月光曲》(传说)。

7.历史题材的组合教学。如:《圆明园的毁灭》(1860);《十六年前的回忆》(1927);《金色的鱼钩》(1935);《狼牙山五壮士》(1941);《灯光》(1947);《开国大典》,让历史的一脉相承。

8.民族气节的组合教学如《最后一分钟》《香港,璀璨的明珠》《七子之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富饶的西沙群岛》

9.作家作品的组合教学

小丑鱼团队成员还带来了《文白对读三步走》。易发现的文白对读《晏子使楚》易忽视的文白对读:神话故事,成语故事

主体性文白对读:如写景的古诗文

还有《单元整合七步教学法》:

1.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学习单(前一周发学习单)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小结质疑)

2.前提诊测,把握学情

听写(易错难写)朗读(难度的段落句子)

求同:为什么安排在一个单元?

求异:感动有哪些不同(概括主要内容中体会)

3.交流反馈,梳疑解惑

小组

全班

整合问题

4.出示提示,个体独学。最感动?表达?

5.分解任务,进行共学

6.小组汇报,分享点拨(填表格)

7.拓展延伸,阅读实践。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课文,书籍)

学生自选 ;读书交流会(必读,自选品读,诵读,表演);积累;读写结合;游学实践。

还有《新经典诵读-童味阅读与表达》,低段重点是绘本,诗歌。主要形式有朗诵,表演,自制绘本,创编诗歌,故事。中段主要是童味故事阅读。分类阅读(生活、动物、探险……),好书共读,性别特点阅读(男生阅读书单、女生阅读书单)。高段主要是经典国学、节日文化、戏剧文化、皮影技术……

还有《经典诵读校园微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日诵,周诵):每日微课程;主题微课程,语文课中穿插背诵如:《春日》链接《春天》谢武彰;

趣味微课程,经典吟唱微课程:吟(素读)、唱(老师自己谱曲,学生自由唱)经典绘画微课程。

还有《节奏童谣,轻松写作》。发现童谣,明确方向,优化课题;选择童谣,突显节奏,韵味诵读;节奏童谣,快乐课堂;节奏童谣丰富生活(如作文开头童谣,单元小结童谣,数学童谣);规范用词,条理明晰,尝试创作(如:反复性结构的创作)童谣创作,循序渐进,指导写作。

“小丑鱼”团队带来大美的课程!围绕一个大主题,分解多个小主题,每个小团队都有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这对我们学校课题的实施有极大的启发。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