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打开新学习时代之门(四)——宁超群

作者:宁超群    点击数:3821

最后一天的主题——以案说法微课程

“小古文课程实验”首倡者朱文君,当过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现任《当代教育家》执行主编、当代教育家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她首先作了《教师“微课程”总述》的简要报告,以“教师原创并独立操作、相对微型(时间短、切口小)、是国家课程的有机补充”这三句话,界定了教师“微课程”的概念。厘清了它与“网络微课、项目学习、小课题、师本课程、教师原创课程”等概念的关系。她借用罗振宇的热词“U盘人生”,强调了微课程让草根教师“人微不再言轻”;她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和小古文课程的实践,来证明,微课程让教师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微课程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谈及成长经历,她感慨自己曾是奔波各种赛课活动中的“乖乖女”,而循规蹈矩地上完比赛课,发现自己只有技能却没有思想,没有自己。而“小古文课程”的研究开发使她成为一位真正的“语文教师”,真正“看见”儿童,真正知道“语文”是什么,真正能够“独立”教语文,真正享受到语文课堂的愉悦和美好……最后以小古文案例及学生作品呈现,阐明了老师应该如何从课堂走向课程,解答了“老师怎么做微课程”这一操作性问题。并从中体悟到国家课程的实现程序为: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而教师微课程的实现程序为:课程教学→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她坚信,自下而上的课程探索才能让我们的课程改革获得真正的成功。

山东省特级教师李虹霞是“统合教学”与“幸福教室”创建者。

她给大家带来了《幸福教室里的经典学习课程》,讲述自己和孩子们在“幸福教室”里度过的那些幸福时光;讲述如何让那些应该没有的东西没有了;讲述如何让幸福生活该拥有的东西一一出现;讲述幸福教室里名目繁多的“大师”“大使”“掌门人”“导学”“先行者”的故事;讲述这间神奇的屋子如何把她和孩子们变得优雅而优秀。她慎重地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第一次:第一次写字、第一次学拼音、第一次读书、第一次上音乐课、第一次……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她,将所有的教学归纳成一个策略:朗读,“趣”读、“点”读、“润”读,读进了经典,读出了卓越。写一笔汉字方方正正,背一首唐诗字正腔圆,经典浸润着幸福教室的每一个生命。

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敏威带着《小西游课程》来了。她选择了“妖怪”的视角来实现自己的“西游课程”开发。妖怪卡、妖怪像、妖怪故事、妖怪乐、妖怪剧、妖怪辩、妖怪文……她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讲座过程中,孩子的作品和刘老师的歌声交替呈现,以其特有的魅力激活了经典。

常丽华老师再次来到会场,讲述她的微课程构建——《“海洋课程”:从主题学习到课程》。围绕“海洋”这一主题,她从神话、诗歌、故事、音乐、绘画诸多视角组织孩子们探究学习,让学习无边界。以期帮助学生完成:道德人格发展、世界理解、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她希望借此打通知识、生命、生活,抵达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师将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理念融入了她的教学,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她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让她的学生安居于那美丽的教室,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圣所”。让孩子的本性和自然的本性相契在一起。这是学生对教育最必要和最基本的适应。

全国知名语文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诸向阳作了以《高年段“微课程”系列研发策略》为题的讲座。他就语文教学微课程研发提出了五大策略:1、课文——从一篇课文入手,或介入原文阅读,或进行同主题文本的推介,或牵发整本书的阅读;2、特长——发挥老师个人特长,开发课程,他以自己喜欢的灯谜为例,讲述了由“一”字谜所引发的微课程研究;3、地域——就地方文化特色进行“微课程”研究;4、问题——在教学中遭遇的问题即课程;5、仪式——把仪式做成课程,以学生毕业典礼为例,开发了古今离别诗词课程。

来自华茂国际学校团队的两位优秀老师——叶斌(DP课程顾问,国际部主任)和马丽娟(外方校长助理、PYP DP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他们学校的《国际PYP课程实操案例》。她首先强调了学校课程开发背景: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华茂教育培养的学生素质包括:发展全面、热爱学习、温文尔雅、富有爱心、善于社交、国际视野、坚忍不拔、适应性强、自信从容。IB学习者的培养目标是:探究者、知识渊博的人、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则的人、胸襟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风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反思者。IB国际课程小学项目PYP所有课程围绕六大主题进行:共享地球?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组织自己?我们身处什么时空?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表达自己?

在报告中,叶老师不时流露出一种骄傲:她们的孩子,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并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老师只作为学习的协助者。所以,这些孩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无论遭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应付自如。

活动最后,由李振村总编作总结报告。他提炼出本次语文培训的四个关键词——跨界、微课程、新技术、国际视野。报告中:他分别从跨界车SUV、树木嫁接、混血儿、交响乐队演奏二泉映月、心理学家卡尔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几个鲜明的实例,验证了跨界的效应。他告诫老师们“没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永远走在真正改革的后面”,在这个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激励每个老师们都要做自己,撒播下“微课程”的种子,希望每位老师推出自己的微课程成果。进而结合“微课”和“大数据”强调“新技术”给我们课堂带来的变革。

他又说:“我们可能做不了,但一定要知道。”只有高瞻方能远瞩,国际视野足可以证明“好的教育都是一样的,触及人性的教育都是相通的。”最后预告:“新经典”大讲坛不是名师垄断的讲坛,明年将开设台湾专版、甚至欧美版块,最重要的一定会有“草根版块”!

这些天的学习,很扎实,很劳累,很开心。“新经典”大讲坛,不只是长了见识,不只是开了眼界,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引发一次深刻的思考。

告别 “新经典”大讲坛,我们打开新学习时代之门,从新起点出发,迈向未来!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