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感悟泡小之美
姚满华
2014的8月,很幸运地跨进了泡小天府的大门。这是一所年轻的老学校,说老,源于它早在1961年就正式成立,五十载春秋寒暑的磨砺,使它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小学之一;说它年轻,是因为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落户成都市高新区仅三年多的时间。它宛如初升的朝阳一般,蓬勃、向上、鲜红而又夺目!
怀揣着期盼和向往,我和四十余名新进老师一起,接受了半个月的培训。短短十五天,时间虽不长,但心里充盈着的,却是满满的感动与钦佩!
泡小很美,它的美不仅在于高大的学校楼、宽阔的操场、设备齐全的功能室、树影婆娑的校园环境和独具匠心的特色角;它的美,更多的在于泡小的神韵,或者说那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泡小的魂。
生命力旺盛,这是我对泡小的第一印象。校园里生机勃勃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个老师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微笑、幸福的神情相得益彰。从这些老师身上,你总能感觉到一种力量,一种可以领着你不断向前的冲劲。
凝聚力强,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围绕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上至学校领导,下到每一位教师,甚至学校工勤人员,统一思想,一切工作以孩子为中心,着眼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都在为推动学校向前发展尽心竭力。
团队意识高于一切,这个理念早已在所有老师心中形成共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浑然一体,成为既分工不同又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团队这个名词,在泡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在这里,你首先要学会的是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同时,又怎样同舟共济、互敬互重、彼此宽容和尊重个性的差异,最终达到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力量和成功是相辅相成的,这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务实的作风,使每一件小事都精益求精。教育无小事,在泡小,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事,都是大事,都要求务必做到最好。十五天的培训,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愿景到每一项具体工作的操作细则,事无巨细,清清楚楚,绝不含糊。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大到每一项制度规范的解读,小到面对学生和家长所说的每一句话,学校请有经验的老师带着大家一句一句、不厌其烦地学习和研读。事后所知,这些老师本身的工作和任务相当繁重,可是,你从她们亲切的笑容、友善的态度和不急不缓的言辞中丝毫没有感觉到不满与急躁。我想,这,或许就是泡小之美的最好诠释。
半个月的培训,收获良多,所得益的也不仅仅如此。感谢泡小的领导和老师,是你们,让我浸润在和美的泡小天府,愿紧跟你们的脚步,不断泡化!
(二)
成长,就不要错过沿途的风景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 尹宁
8月13日——8月30日凌晨1点49分,我都在“泡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新人,成为一名合格的泡小人。当然我很庆幸,我还有一个骄傲的称呼——我是蒙小人。有情怀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错过成长,当然更不会错过这沿途走来的每一道风景。
坐在前排的听众
刚入职时,参加教研活动总不喜欢坐在前排。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阅历的提升,不知不觉间就喜欢坐在前排听讲座、报告、心得……从高新区区情介绍、高新教师教育简介、专家讲座、教育风险管理、互动交流等等。在逐字逐句记录的同时,我更在思考。思考着什么呢?教育不是平面图,它也是一个复合体或是一个多面体,做教育的人,既要跳出去,也要跳回来看问题。教育就变得丰满了。期待,期待自己新的教育旅程。
做一个要发言的人
我的孩子们阳光、自信,当然也乐于表达。爱着他们的我也不敢寂寞,喜欢思维火花的碰撞,喜欢那会场上琳琳碎碎的片段。于是,我收获了礼物,最高奖励三本书。于是我烙下一个烙印——和谐、团队、个性。这也许就是行圆思方的另一种诠释。于是我的泪水见证了教师的精魂,爱才能撑起一片天地。在蒙小做一个要发言的人,因为他真诚,更因为他热爱这所值得向往的校园。
做一个欣赏他人的人
黄际、李丽、姚满华、胡丽、娜娜、方堪……认识了好多好多新朋友。我很幸福,因为喜欢带着放大镜去放大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让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古语“人之相惜惜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拥拥于礼,人之相信信于诚,人之相伴伴于爱。”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涉猎几个概念、几个定义。更是交人去体会。当宋校,不大家口中的宋姐,跪在地上精心整理布娃娃的时候;当唐校,在校园的一角与我们偶遇,直呼姓名的时候;当欧主,大家口中的才女通知我因为最近工作繁杂不写新闻的时候:当苟校发现装袋的矿泉水不够,扛起一箱大步流星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就是那个默默欣赏的人。
做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
家长见面会上,有一个大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在路上……”是的,我已经和这群人走着路上。大家手拉着手向前走去。带着理念在路上,心存信仰在路上,满怀爱与责任在路上。
希望学校开张大吉,让这里成为大家的信仰。
(三)
当教育理想遇到泡小天府
李晓芳
从村小到镇上,从镇上到县城,从县城来到了如此高大上的成都高新,我的眼前一片辽阔。置身于高速发展的高新,你会发现他蓬勃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你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她一起加快步伐,永不停息。而泡小天府更是很多教师仰慕的殿堂,短短的几年时间,她已成长得如此枝繁叶茂、颇负盛名。我,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个不甘现状、喜欢折腾、喜欢追求自己理想的无名小卒,遇到了、走进了高新的泡小天府,幸哉!
为尽快了解、适应、融入新的环境,从8月13日起,区校两级对我们进行了为期十几天的扎实的培训,感受多多,反思多多。
教育是事业
有人把教师分成几个层次,一种是把它当成养家糊口的职业,我所认识的很多人都是这样,一种是把它当事业,敬业严谨的李建萍主任、对信息技术疯狂着迷又特爱帮你解决问题的陈雪松老师、50岁还饱含激情的音乐老师寇中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激情、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是心无旁骛的专注。泡小天府的领导和老师们不也是这样风风火火执着于教育事业吗?因为热爱、因为执著,因为有思想,所以我们有尊严,人——因真诚而动人,因学习而丰厚,因思想而深邃,因尊严而高贵。寇校长的话深深地激励着我。
大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己还算是一个爱阅读的人,也常因为一本好书而废寝忘食,因为与作者的思想碰撞而兴奋,因为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而倍感幸福。以至于我会常说:“书上说”而被称做教条主义,哎,不管怎么说,能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能与文人墨客、与大家们对话,实在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不过,以前看书总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培训,我突然想看哲学,这是这次培训中关于阅读的最大收获吧,另外,看了寇中泉老师每周六固定时间地点进行阅读,佩服之至,我想:我也应该慢慢培养这个好习惯。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太少,没有方向,加入学校的桐下读吧,我找到了自己的组织,在同伴的影响、互助下,我要读更多更好的书。
我还要鼓励我的学生们也成为一个个小书虫,在书的海洋里幸福地徜徉!
团队
高大苗条、风趣幽默的苟校长给我们第一次见面的第一个关键词—团队,这让我想到了蚂蚁,想到了蜜蜂,想到了他们的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在团队里,为团队付出,和团队一起成长,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成就感。很有幸加入泡小天府这个温暖有爱的团队里,这里有精干、敬业、团结的领导,有在业务上不遗余力给予你帮助的同事,有在生活上为你操心的兄弟姐妹,我们就是一家人。
再说说高新区的教育资源,很多都是共享的,名师工作室对全区开放,学校间更是少不了相互的学习和交流,这不也是团队精神吗?
向泡桐树一样成长
老家的门口,有一颗粗壮的泡桐树。
枝杆挺拔,
绿叶簇拥,
紫花缤纷,
默立在土壤中,经多少年风吹雨打,坚实得胜过青铜。
我是泡小天府的一颗泡桐树,
我要把根扎在更深的泥土,
我要不急不躁,让时间记录我成长的年轮,
我要每天都朝着阳光。
我要每天都努力地生长!
在绿意盎然中绽开紫色的希望!
(四)
在路上
林存粉
2014年8月20日,我走进了成都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跟以往来泡小或培训,或比赛时的“羡慕、嫉妒”的心情不同,我心里更多的是兴奋和自豪。我兴奋,因为我终究也成了曾经让自己向往过的角色;我自豪,因为我是一位“泡小人”。
之前对于泡小的认知,也不过是从别人嘴里,或者自己的浮光掠影一样的观察所得。走进泡小,感悟泡小文化,是从培训会开始的。对于从培训会中的所感,所得,所悟,我总结了三个方面:爱,责任心,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
爱
两年前的这个时间,我从一所中学辞退,走进了小学,开始接触小学阶段的教育,也许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爱上了我的工作—小学英语教师。纵然已经在高中工作了三年,我觉得自己始终找不到方向,只是探索性的进行教学,谈不上是从心底爱自己的这份工作。虽然在寻找到“真爱”之前走了些弯路,但是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培训期间,唐校长向全体新教师分享了“最美乡村教师”的一些视频。很多老师是同时伴着笑声和泪水一起看完的。最美教师,美在大爱。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精神,是“美”的最好诠释。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观。观看短片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城市学校有着乡村学校无法相比的条件,我们的孩子沐浴在物质及其丰富的,充满爱的温室中,我们的老师享受着优美的办公环境和城市的便捷。也许是时代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的介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总是通过冰冷的机器来传递,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在学校中,教师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太少。记得有次教研会,一位老师说,在课堂上,当你的学生表现好的时候,你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仅仅一个“good”是不够的,你可以去拥抱他(她),甚至可以去亲吻他(她),要毫无保留的表达你的情感。孩子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带着爱的情感去了解他们,而不是挑剔和评价的眼神去衡量他们,或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责任心
责任心,是我们为人处世(做事)的底线和起码要求。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个案例: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历史教师的课,听课时他总有一个习惯,记下执教教师的教学环节,课后给予点评。可那堂课讲课教师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直到下课,他笔记上没有一个字。那课太吸引人了。课后他问那位执教教师:“你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老师回答:“我花在备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是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的”。一句话道出了老师的责任心。
泡小的校训“为每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也体现了所有泡小人的责任心。作为教师,工作对象是一个群体——孩子们。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必定是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并对工作全身心投入、务实的老师。教师要有责任心,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严谨治学,更要对孩子们的成长负责,还要对学校的发展负责。
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
孩子的世界五彩斑斓,充满幻想和美好。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会收获更多的美好。记得有一位“最美乡村教师”,她年轻,漂亮,最难忘的是她孩子般的笑容,清澈,阳光。她是课堂中传授知识的老师,也是课间同孩子们一起跳绳,一起大笑的老师。她毫无保留的把爱给了自己的学生,彻底中带有一个孩子般的投入。班上的孩子亲切的叫她“姐姐”,以至于小学毕业的孩子们不愿离去,和她相拥,大哭。她的美在于,她像孩子一样走进了学生的世界,童心未泯。我突然想起了《热血教师》中的Mr. Clark,他在历史课上编rap,将原本枯燥难以识记的总统名字串在一起,和孩子一起舞动身体;“强行”加入女孩子们的跳绳团队,赢得她们的好感。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你会赢得孩子的世界。
走进泡小,一个富有激情和挑战的地方,在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五)
行囊满步轻盈
吴翠
今年暑假,我没能像其他教师那样利用假期走南闯北,也没能在家好好体味稚子绕膝下的天伦。但是,我认为自己却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参加泡小天府的岗前培训。短短几天的培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将自己这几天的收获和盘托出,和大家分享一二。
收获一:要走得更远,团队协作很重要
一个人走,也许会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走,却会走得更远,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走进泡小天府,听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团队”二字。这是一个温暖的词汇,苟鹏校长在新教师见面会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团队协作”。可见,泡小人的作风精神首先是以发展他人为荣,团队进步为荣,自己个人却不计得失。
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语文组也是深有体会。宁超群老师、王瑛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是学校的领头人,见解独到专业。可是,在新教师备课中,她们却用心良苦地隐去自己的光芒,尽量让新教师畅所欲言,展现自我。她们对我们所有人的发言都给予鼓励,对我们不同的看法观点给予包容,她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关系,说吧!我们是一家人。”在这里,我们的心理环境是安全的,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泡小的大气、泡小的宽容、泡小的兼容并包。我想,这也许就是泡小天府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长为为数不多的教育奇迹的原因之一。
收获二:要做得更好,专业引领很重要
短短几年时间里,泡小天府就已经成为了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的教育名片。这光环背后是泡小人大胆的创新与对专业品质的执着。
创新,是教育得以发展发展的灵魂。在泡小,苟鹏校长“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让无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30分钟课堂变革,是一次和时间赛跑的尝试。初次听闻觉得不可思议,一节课整整少了十分钟,显然容纳不了传统课堂的内容,我心中升起了无数个问号。但是在听完游主任“分享式教学”理念以后,我又豁然开朗了。原来,这节约出来是十分钟在传统课堂里都是老师说废话的时间啊。回想起来,自己还真耽误了学生不少光阴呢。我们的课堂虽然少了十分钟,可是学生活动却因“分享式”教学而多了起来。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每个人都有分享的权利和义务。它不再是只注重一两个拔尖学生的成长的课堂,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一次次的实践证明,泡小率先做出这样的变革,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让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习得更快乐,可谓是一举几得。我想,这些“得”与我们泡小人对专业品质的不懈追求是密不可分。
收获三:要生活得更幸福,态度很重要
来泡小天府之前,就听很多人说过工作会很多。就算是进了学校后,苟校、唐校也毫不避讳地告诉我们会很苦很累。说实话,人生百味,甜才是每人都向往的味觉体验,又有谁不怕涩涩的苦呢?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泡小天府的每一位老师幸福指数都非常高。在他们的教学随笔中,泡小一草一木皆有情、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爱。正如唐校所说:“我们也许不能像胡忠老师那样割舍下自己的父母儿女去支教,但是我们却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爱自己的学生,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学生发展了、进步了,你自然就会感觉到幸福。”
是啊,也许我们做了很多事仍然没能“感动中国”、没能成为“最美乡村教师”,可是至少我们能问心无愧……
(六)
因为有你们,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王慧
2014年8月10日,自己拖着行李箱走出家门,踏上社会,朝着自己的梦想,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是的,我要工作了,我将迎来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心里除了激动,期待,却多了份害怕,担忧。面对新的环境自己能不能适应?面对新的领导,同事,朋友,自己能不能跟她们相处的融洽?面对新的学生,自己该如何把专业传授给她们???简直就是十万个能不能。自己不得不承认,还是太小,更需要成长。
13号开始,先是高新区的培训,随后是我们泡小天府的培训,教师培训落下帷幕,心里却多了十几个二十几个惊讶,感叹以及佩服,该怎么提笔写起,因为每一天的培训,给我的感触太大。来到泡天这个大家庭,首先了解这个学校的情况,真的会惊讶,因为在学校所看到的设备,教学理念,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打破了传统式教学。例如,家校共育,分享式教学等等……每一天的培训,每一天的反思,心里多多少少会坎坷不安,来到这个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新的团队,自己能否做的更好??在第一次交流会上苟校提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一个团队,要团结。在教学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多去思考。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心里多少会感到空旷,有一次跟宋茜校长的单独谈话,让我心里添了不少温暖,也感受到了学校各位领导对我们教师的关心,照顾。谢组长说,我们共同前进,只要有一个慢的,我们都要等到他,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李贵远老师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告诉所有人,不要怕苦,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有责任心,敢于开创。唐校长的每一堂授课,都让我们知道,该去怎么样做,才是一名优秀教师…..等等,还有很多老师的讲课,都让我一一记在心里。既然加入这个团队,我们的共同目标,就是传授每一位孩子更好的教育,知识,把学校建设的更好。
来到这个团队,心里充满了干劲。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没有那么优秀,我没有那么多教学经验,或许面对工作我会有十万个问题。但是,我拥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我有一颗勇敢的心,敢于去问,敢于去学习。我的父亲曾经对我说,嘴除了用来吃,就是要用来多问。苟校长说,只有你付出,才能比别人走的更高。我知道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城市,一个人未来的路,会有无数个挑战,我不怕被取笑,也不怕失败,我很开心加入这个大家庭,我很期待未来的生活。因为有这个大家庭的你们,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我们一起努力,把学校建设的更好,共同前进。加油!
(七)
走进泡小……
张利成
自8月16日起,走进泡小已有十来天,在一个星期的专题培训中我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泡小(天府校区)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发展愿景等,让自己经历了快速“泡化”的过程。感谢泡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我这位新成员,让我之前的顾虑全消,并能快速、高效、 有的放矢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走进泡小,我被它特有的气质所感染,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教室里,走廊上,到处都是孩子展示自我的天地,那里有孩子们的书法美术作品,有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小报,有老师、学生、家长的宣言,有各班级的特色课程展示等。这里无时无处不透出孩子创造灵感,孩子们劳动的结晶,让人像是走进了一个创新的家园。
走进泡小,就能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和谐包融的团队。这个团队非常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且创造条件让教师回归幸福的教育生活,学校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专业引领、团队互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领导亲自下一线指导老师们的专业成长,亲自上示范课,并耐心指导。泡小的每节公开课或参加各种赛课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每节课的后面都有强大的团队做支撑,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苟校长在新教师见面会的讲话中就指出:这所学校里团队精神是最重要的,大家是一个团队要同进步共发展,在这个团队里鼓励创新、包容失误。
走进泡小——家校共育。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成立家长委员会,使家长们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常规管理和常规活动中来。如班级特色课程活动,都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选定特色项目,自己聘请教师,统一开展活动。学校也利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们走课堂,走孩子的校园生活,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和参加心理培训等。学校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畅通家校共育渠道,创设系列共育活动,开发家校共育课程,构建家校共育机制,引领共育科学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原有优势共育课程 “家长讲坛”、“亲子活动”,增设“班级特色课程”、“家长社团”等新的共育课程,逐步做到家校共育课程系列化。逐步做到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作,共建了家校共育研究中心,共筹了家校共育研究基金,完善了三级(校级、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组建并完善各类家长社团和家长义工团队。修订家校共育校本教材,使家校共育课程化。
几天的学习感受很多,但略显肤浅,即便是这样也已经让我对泡小的教育精髓“教育在我们之上”深有体会了。很幸运自己能成为一名泡小的老师,我有信心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让自己快速成长,并为泡小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八)
做一个合格的跑小人
刘蕊鑫
刚刚结束了区上的新教师培训,我们又迎来了“校培”,用唐校的话说:这就是一个“泡化”的过程。
关于课程
20日上午,宋校为我们讲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一个特别之处便是低段的课堂时间由常规的40分钟变成了30分钟,这一改变看起来小,但正迎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了孩子短暂的精神集中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如何在30分钟内处理40分钟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信息技术突如其来,为我们提供了更通畅的交流、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带来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使课堂本末倒置等弊端。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运用才能使其为我们的教学增分。
另外,丰富的社团活动也令人眼前一亮,对于我们这些传统教育的产物来说,小学里开展社团简直是不可思议,我们中不少人都是走进大学才有机会一睹社团的魅力。我在大学中一直担任动漫社cos部部长,为此还放弃了升任副社的机会,舞台之于coser,就像课堂之于教师,我更愿意在一线和伙伴们一起战斗。遗憾的是在任期间没能和我的团员们一起拿到全国决赛的门票,无事时我也曾暗自思忖,能否有朝一日,我能带着我的学生走出四川,战到上海。
关于分享
21日我们分享了“分享式教学”。我曾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叫做《必读还是“逼读”》,其中有一段话说,“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感受,一篇文章我们读的津津有味,但加入考试重点,便觉得面目可憎索然无味。”用当前的话来表达,就是“想要毁掉一首歌,就把它做闹钟铃声;想毁掉一本书,就将他划入考试范围。”
学生被迫的学习是最失败的教育,千年以前的方法当然不适合今天的教育。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无需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很多时候,孩子的奇思妙想,反而会使我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在课堂上,我们何不把时间更多的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力量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解决问题,如此孩子们不但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实践的能力,更培养了乐于分享的优秀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习成为一种快乐,我们还需要为孩子的厌学、低效担心吗?!
关于家校共育
教育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而广义的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多年以来,我们一直狭隘的理解着教育的意义,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时间上来讲,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每天在校时间10小时左右,而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是14小时以及整个学龄前和每年寒暑假。从影响程度来说,孩子启蒙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也决定着孩子价值观的建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如此看来,泡小“家校同心,和谐共育”的理念就显得尤为先进。由于学校里老师要面对近50个学生,分到每个孩子身上的关注会少一点,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与老师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各自发现的问题,无论是孩子的行为方面、心理方面。再由家校共同制定计划,配合实施,则可事半功倍。
关于绿色
泡小的“六园”也是值得一提的,其中我最想说的是“绿色公园”。从个人来说,我的专业方向是生物教育,生态学是我的必修课程,我深知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我是一个环保人士。
进入学校的这段不长的时间里,我发现了一些小细节。首先显而易见的,学校的绿化做的很棒,而且开设了泡家农场的课程,让孩子体验耕作的辛劳,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在图书馆的复印机里,复印用纸是双面使用的,充分利用了每一张纸,学校还开发了校园APP,将更多的工作“无纸化”,响应“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绿色”。吃饭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情,不“光盘”的话可能会有人因为饿肚子而不幸福了。悄悄的观察了一下,每天被倒掉的食物很少,大多数老师和工作人员都能做到“光盘”,也许这也是“泡化”的一部分吧~~
近半个月的培训下来,收获颇丰,从大学校园带出了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在这里又听取了前辈们的经验,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把这一切化为行动,真正的做到爱每一个孩子,“为每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做一个合格的泡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