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网上和课外书上的心理测试到底有没有用?

作者:查海麟    点击数:4054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经常会在网上或者大众性、娱乐性的心理学书上看到类似的“让你准哭的心理测试题”:“测测你有没有安全感”“测测你的情商有多高”“测试你的压力大吗?”……甚至还有类似于“测测你有没有幽闭恐惧症”“测测他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测测背后有人讲你的坏话吗?”等等悬乎又悬但是让人兴趣盎然的测试题。你是否也曾被这些题目吸引,忍不住要去做几篇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学期刚开学时,一位家长带着几本孩子看的心理科普课外书找到了学校的心理老师,非常苦恼地说孩子在假期看的这几本书里有一些测试题,书上写的测试结果让她很是担心,因为在测试解析中非常直接、具体地指出了孩子很多方面的特征,比如“压力相当大”、“比同龄人阅历丰富、经验颇多,但是这个阶段来得太早”、“你总给人很麻辣的感觉,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等等。这位妈妈对此有些担心,希望心理老师能够在学校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在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的今天,有很多成年人和孩子的家长经常会有类似的担心,看到这些测试题的结果后便很害怕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心理不健康。也会有一部分的做题者会想问问这些题到底准确吗?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那么作为心理专业的工作者,我们会对此作出如何的回答呢?

其实专业的心理测验有非常严谨的研究流程和研究方法,经过反复的试测、比较和计算,我们才能说一个心理测验针对一个特定的群体在测试某个方面上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心理学上科学的心理测验要被验证的至少有三个数据:信度、效度和常模。信度便是我们常说的结果一致性,是说一个人的测评结果是不是基本稳定的;效度是常说的有效性,是不是能准确地测试出这个测验想要测出的方面;常模是这个测验给一般人测试时的数据结果,用来让其他人得到的结果进行比对,来看每个人在这一方面的水平。即使是科学的心理测验往往也只是测出某种倾向性,而非绝对的结果。

这样看来心理测验不是那么容易编制出来的,即使有的心理学家对某个问题很感兴趣但也可能很难编制出一个有效的测验,更别说娱乐网站和一本科普书籍上的心理测试题了。或许这样的测验娱乐性会更强一些,能够让很多的网友和读者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有的测试准确度可能并没有达到足以鉴别心理问题或者绝对判断某一个特质的程度。况且科学的心理测验题除了文字测验,还有非文字测验,形式多样,主要是为了针对不同的被测对象和测试者,从而取得更有效准确的测试结果。

那么作为不太了解心理学的人,该如何对待一些看起来比较合理的难以判断准确性的心理测试题的结果呢?毕竟大家还是有“万一有点什么问题”的想法吧!我的建议有如下:

1、相信科学数据。

有条件和有能力地先查阅测验题目的信度、效度、常模数据,看看测试题是否有科学性(当然只是为了达到娱乐效果的人除外)。

2、从实际出发。

多多观察自己或孩子日常的行为、人际关系、性格、语言沟通表达等方面,而不只是相信结果分析中的简短话语来武断判断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即使是科学的心理测验也只是检测了测试者在某个方面的倾向性,心理测验也只是一个工具方式而已,心理学上还有很多常用的专业工具和途径进行科学的判断,当然最后也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判断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建议。

3、放平心态,减少焦虑和过分关注。

当然关注自己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事情,做这类心理测试可以引起大家对某一方面的注意和警惕,也是很好的。可是在未经科学判断和专业人士鉴别的情况下大家盲目焦虑和过分关注某一方面,可能会适得其反,并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