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到来,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时节,小长假里全家会一起去祭奠祖辈、踏青聚会游玩。
此时,作为家长是否想过路途中我们可以和孩子聊点什么呢?有些话题或许是平时没有机会、不适合提起的,在此时却特别切题。关于“生死”的谈话,我们可以利用出游时轻松的氛围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适当聊聊。
皮亚杰的心理研究发现,儿童对于“死亡”的理解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
0-2岁的孩子并没有确切的一个关于它的概念,对死亡的认识是“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存在和消失”的区别,但是对于死亡也是会有一定的情绪感受的,孩子会感受到“分离”或“剥夺”。
2-7岁的孩子认为死亡是真实的,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会分开,这时候孩子对死亡会有一些神奇的想法,比如会想象一些死亡的原因。同时孩子认为死者有生理机能,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孩子还可能会对死者产生一种罪恶感,害怕自己是被抛弃的。也可能会认为死者是从一种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方式,例如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之类。
7-11岁的孩子会发现死亡不可逆转,有内外因。同时他们恐惧死亡的情绪会增加,虽然仍然认为死者有生理机能,但知道死亡是最后的一件会发生的事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会认识到死亡一定会发生,也会在每个人身上发生,但他们认为只发生在变成老人的时候。她们这个年龄对死亡的解释是具象或拟人化的。
11岁以后的孩子会普遍认为死亡是每个人一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而且具有个人的意义。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会知道死后人已经没有了生理机能,他们对死亡产生了一定的焦虑。
充分认识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对死亡的认知,我们便可以根据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对他们看待死亡的观念进行引导,对于“生”的理解加深,从而增强他们内心中对生命的崇敬感,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祭奠亲人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问出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家长可以不必回避,让孩子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醒,以及生命的珍贵,我们应珍惜当下的一切人事物。
祭奠之后,看着身边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家长让孩子亲自去感受生命的可爱。适时谈谈生命的萌芽、生命中的挫折失败和美好,一起探讨我们生命的可贵。最好的教育便是让孩子亲自去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