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目的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同伴互助帮助每位老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固化自我教学优势;进而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化微课题,针对问题展开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教研能力;解决问题,提升课堂精准度,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二、活动时间:9月1日-9月30日。
三、活动地点:上课地点由自定。
四、开展形式:语文、数学学科以年段组为单位、其余学科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同时组长邀请学科蹲点行政参与。
五、活动要求:
1.学科或备课组长。
(1)9月7日前,组长统计本组老师上课的时间、课题、班级,完善表1,并上传到“学科、备课组长群”里面。
(2)组长在组织观课时,第一提前通知学科蹲点行政,第二提前打印好“分享课堂课情况反馈表(见表 2)”
(3)组织好每次听课议课评课的考勤工作,有纸质的签到表。
(4)收集、整理上述过程材料(教学设计、签到表、教研记录、分享课情况反馈表、微课题研究过程记录表)备查。
(5)活动完成后汇总老师们的微课课题(见表4), 于9月31日前传给付亮。
(6)组长随时关注组内教师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走进组内老师的课堂,每两周至少进行一次交流研讨,对研究进展缓慢的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7)每周写一次诊断课的新闻,对上课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简述,并上传到“校园公告——科研信息”栏目里面,新闻题目前面统一添加【教科研】标注。
2.上课老师:
(1)确定课题,做好上课准备。上课老师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在上课之前把教学设计(详案)交给备课组长或学科组长审阅,并至少提前一天发给听课教师。
(2)完成表格3“微课题研究过程记录表”的前三部分(教师专业成长手册第七项),第三部分只完成“预设策略”。上课老师在充分听取听课老师意见和分析“分享课情况反馈表(见表2)”意见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上课感受高质量地完成微课题研究过程记录表的前三部分,交学科组长。
(3)微课题确定后主动邀请组长听课,如果研究遇到困难请向组长和本组老师请教。
(4)建议一:微课题研究方向。
一年级研究重点放在课堂常规的建设(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二年级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分享式教学规则的建立上(如二人小组合作的分享/评价策略)。
三四年级研究重点放在“分享式教学指导策略”的建立上(如分享式教学的问题提出策略/思考动机的激发策略/全班分享中的问题与对策等)。
五六年级教师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基于学生的真问题进行真探究、真分享”等。题目自拟,以小见大。
建议二:如果组内成员遇到相同的问题,可合作研究,但每个微课题的研究人员不超过2人。
3.观课老师:在听课本上做好笔记,认真负责地完成“分享课堂课情况反馈表(见表2)”。课后把反馈表纸质文档交上课教师。
4.全体老师:积极参备课、上课、听课、议课、评课,认真完成“分享课情况反馈表(见表 2)”、“微课题研究过程记录表(见表3)”。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教师发展中心
2016年9月
1. 2016-2017上诊断课方案(稿2).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