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指导思想
1.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提出的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中国社会的创新时代已经到来,STEAM教育的思想正处于风口浪尖,未来中国社会需要充满激情,拥有不同思维,能够不断创新的人。
3.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懂得“仁、义、礼、智、信、廉、耻”的人,即一个适应未来的社会的人(关爱、感恩、尊严、智慧、诚信、正直、责任、个性),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中国公民(语言的应用能力、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优秀的品格、良好的身心素质)。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即“四R”——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二、课程目标
㈠通过课程实施,促进学生从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获取相应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鉴赏等),以适应其成长的需求。
㈡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取向的,通过课程实施,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全面的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能力。
三、课程规划基本结构
㈠课程设置规划
根据前面所述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建构一个非线性的课程模体,目前我们将学校课程划分为四大领域,并在领域中着重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与人文(人文底蕴、学会学习)、体育与健康(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科技与创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艺术与审美(人文底蕴、健康生活)。
另有校本拓展课程:社团课(30多类)、8:30课程、班会课、戏剧(三年级)、适应课程(幼升小,小升初)、家长课程、我行我秀活动。
主题式研究课程:系列游学活动、系列亲子活动、节气课程(一年级)、种植课程
3.课程实施途径:
⑴高效安排教学时间,低中段每节课30分钟,四年级至六年级每天前三节课35分钟。为此教师们需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贯穿“分享”理念,探索高效能课堂。
同时,为提升学生体质,每天除保证学生有一节体育课,还保证学生有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课间活动上综合了练习内容、练习强度形成我校特色体育活动。并将每周三上午第三节课定为全校特色体育展示活动时间。
⑵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实施长短课时相结合和单双周课表制,积极探索和开展课程整合。
⑶开发完善课程内容,设立必修和选修,依托国家省市课程,开发拓展课程。因课程本身是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当学生产生需要时,课程就出现了。面对我校目前2350名学生,社团课预计开设30多门课程,70多个教学班。但因为学校扩建,无场地供学生活动,因此社团课程以家长课程的形式进行班级授课。
四、课程实施评价
我校构建“核心素养”课程实施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师生,重过程性评价,重阶段性评价。根据我校课程设置结构,构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系。
学习过程评价中,各学科依照校级方案形成学科评价细则,期末各学科按照比例汇总,考核分在85分以上的为A等,70分-84分为B等,60分-69分为C等。
同时,在校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各学科分年段形成适合于学科的评价方案,提出免试标准,进行综合素养评价。
通过APP与网站的后台评价技术支持,以数据分析为依托,提高课程评价的效率。
依托大数据全程记录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等过程中的数据,并及时评价、数据分析和针对性的辅导,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五、课程实施保障
(一)制度保障
本着依法制校、以法制校的原则,为保障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师生安全、校园安全,我校在2015年将学校制度汇编成册,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学校的管理按制度进行。
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二)教师专业成长保障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要具备同样核心素养的教师队伍,为了保障课程有效实施,每一位老师,从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已经展开课程培训。首先是对学校课程理念与实施的理解;再根据自身的专业与兴趣点,在教学中逐步发现孩子的生长点,进一步成长为课程的建设者与有效的实施者。
1.面向全体。
本着“为每个孩子最大可能发展负责”的理念,我校教师培训面向全体,不分编制、不分年限、不分地点、不分级别,所有教师均有外出培训机会,一视同仁。
2.保障培训时间。
走出门学理念,学方法,走进门,做教育。我校更将教师校内培训以项目的方式做扎实,贴近老师的“最近发展区”。为了保障老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我校除每周分科目的集体培训时间有半天之外,在周一至周五的每天下午还有40分钟的项目培训。
3.以项目式进行管理,项目组归属于学科组进行管理。
4.科研促课程发展。
我校力争让一线老师的教学变成科研的磁场,提倡问题即课题,从一线老师想研究的问题中提炼校级、区级、市级、省级课题,目前已形成四级体系的科研结构,形成以分享式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级子课题,推进课程向深度发展。
5.加强外聘课程的管理。
目前,我校引进外教课程、安全课程、心理课程、戏剧课程、航空课程,为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每次课,学校都有老师进行跟岗,并记录上课情况。学期末,每个课程提交期末总结,并对家长、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
(三)信息化技术保障。
我校成立创新管理部,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引入APP、网站、微信等传播方式,有效将学校、家庭、社会连在一起,同时提供数据分析,对学校课程、学生表现等进行分析,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经费保障。
我校在区社会事业局领导下,实行专项经费划拨,保障课程开展。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