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兴趣,和孩子一起博览群书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对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读写能力与思想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学得的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选择合适的课外书籍。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家长为孩子购买书籍时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不顾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当然这些书摆在书房里只能成了摆设。正如家长们说:家里的书很多,孩子看都不看它。其实,读物的内容应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符合儿童的兴趣,孩子才会去翻看。因此,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出发,为孩子精心选择适宜的读物对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阅读兴趣具有很明显的年龄差异。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对战争题材的故事、人物传记及惊险神秘的科幻故事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低年级儿童往往喜欢重复听过的内容,要是书上有自己听过的,或动画片中播放过的内容,孩子也特别喜欢翻看,因为这些书易懂,阅读起来也比较轻松。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购买图书。如孩子刚上学的时候,爱看动画片《世界未解之谜》、《淘气包马小跳》《西游记》、《中国上下五千年》等,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因势力导,经常和孩子一起逛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摆放在他的小书房里。我们发现孩子经常在书房里捧着这些书一遍又一遍地看,时而凝神皱眉,时而放声大笑,陶醉在“读书之乐乐融融”的境界中。
另一方面,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课内阅读的内容为孩子购买适宜的课外书,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兴趣建立在“知”与“不知”之间,已经熟悉的,别人不说也知道的,不会感兴趣;根本不能了解的,根本看不懂的,也不会感兴趣。令其感兴趣的是那些熟悉的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得不全的东西,这样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很愉快。因此根据孩子课内的阅读情况选择一些课外读物,可以增强儿童阅读的兴趣。如学了《居里夫人》这一课,引导孩子阅读有关居里夫人传记。第四册中有《三味书屋》一文,我们引导孩子读鲁迅人物传记,给他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六册《南京长江大桥》一文中最后有一句“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引导孩子翻看毛泽东诗词,查到这句话出处,并背诵《水调歌头·长沙》。根据课内阅读内容推荐相关的书籍,既达到了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又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二、“放任自流”任其“读”。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别人去决定,而该由兴趣决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内容过于干涉,如一看见孩子读幽默故事、或武打小说或笑话就加以阻止,要求孩子读名著。其实阅读名著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对初次接触阅读的孩子来说,未必适合。家长若迫不及待地向孩子推行,孩子因难以理解的其中的内容,会对名著产生厌恶,结果适得其反。还有的甚至规定孩子读书时一定要摘好词好句或写读后感,结果导致孩子把读书当作一种负担。其实,如果把读书等同于摘抄、在书中圈点画问,写读后感就是钻牛角尖了。试想一下,孩子一开始读书就碰上这些枯燥无味且带有强迫性的要求,很容易对读书产生厌倦情绪,读之无味,还可能会打消读书的念头,无兴致可言,往往与本意背道而驰。成人尚且喜欢寻一处幽静的地方喝茶看书,悠然自得,为什么偏偏要孩子一看书,就要正襟危坐,还要写无感可发、无言下笔的读后感呢?因此,给孩子阅读的自由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对初接触阅读的孩子来更是如此。
三、鼓励孩子交流读书心得,并赏识他的表现。
平时,父母尽可能腾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鼓励孩子把书上看来的故事或知识讲给别人听,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故事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时,就会感到很自豪,便由此激发进一步阅读的愿望。如饭桌上,步行时都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最佳时机。当孩子在讲话时,我们都会认真地倾听,对孩子每一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用非常赞赏的眼光看着他。有时,还会用言语给予鼓励,如“你真棒!小脑袋里竟然能装这么多东西”。人们常说只有努力,才会成功。其实不然,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成功才会去努力。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在初次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才会去努力。因此,家长若能对孩子在阅读中的发现表示惊喜,表示兴趣,并加以赞赏,让孩子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进一步激起获得更大成功的欲望,增强孩子的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在交流中,有时父母还可以利用孩子争强好胜心理,可以把自己变成无知一些,以满足孩子想当小老师的愿望。一天,孩子看了《时间简史》,饶有兴趣的给我们讲其中内容,他问:你知道黑洞与白洞是不是颜色的差别?我们故意说:应该是吧。孩子见自己居然能考倒了大人,颇觉自豪。于是非常详细地给我们分析两者的差异,以及黑洞与白洞的形成原理。此外,孩子好奇心强,爱提问,有时可以针对孩子提的问题因势力导,让他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不知不觉中儿童走进了阅读的天地,在阅读中满足了他的求知欲。
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幼儿。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氛围分不开。很难想象家长自身不爱看书,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阅读兴趣的孩子。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家长为孩子买书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但很少为自己买书,也从来不看书。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整天搓麻将,却硬逼孩子去看书,试想一下,在麻将声声不绝于耳的家庭里,怎么能让孩子有阅读的欲望呢?
古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希望孩子爱读书,学习勤奋,家长自己首先要爱读书,爱学习。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身体力行地带头看书读报,让孩子生活在弥漫书卷气的环境中,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埋下一颗爱书的种子。 另外家长尽量给孩子腾出空间,让孩子独自拥有一个的小书房,并配有一个小书架,上面放些小书,为孩子翻阅书籍供方便。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开展竞赛性的活动,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许多文章都有精彩的片断、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不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只是把内容打印出来,贴在墙壁上,让孩子每天朗读两次,时间一久,自然也能成诵了。为了增强孩子阅读的兴趣,还可以开展家庭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普通话最标准,孩子记忆力特别强,每次比赛几乎是占上风。这些竞赛性活动,孩子可以背诵不少优秀篇章,如朱自清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金波的《献给妈妈的康乃馨》、郑振铎《海燕》、冰心的《雨》。精彩片断的朗读,为孩子写日记积累语言素材。经就会有精彩的语句。
六、借助听故事诱读。
一般来说,孩子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 听故事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的启蒙手段。有时我们向孩子推荐某本书时,自己先去翻看,然后把精彩的内容讲给孩子听,和他一起分享,激发其进一步阅读的愿望。如孩子知道了聋哑女孩刘亦婷的事迹后,非常佩服。我们给他介绍比刘亦婷更厉害的盲人海伦·凯勒,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海伦渴望得到三天光明想见到什么,告诉他想知道结果自己去这本书看。孩子被兴趣推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这样,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以听诱读法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也较适合。因为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孩子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家长可以腾出一点时间为孩子讲故事,引导其看书,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当然,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它不是一个摸得着的过程。在媒体多样化的今天,孩子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必须谆谆善诱,细心引导,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步入阅读的天地,陶醉在读书之乐乐融融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