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别开生面的“学术课”
“小朋友们: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的课程是《中国古建筑欣赏》。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岁月滚滚的车轮下,它岿然不动。
建筑是流淌的文化,在亘古红尘的风云里,它傲然挺立。
建筑是恒久的艺术,在历史烟云的流转中,它风采永驻。
建筑是我们穿越时光的一条隐秘的捷径,带着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新学期2.7班的第一次家长课堂在张晋朗同学爸爸的充满激情而又沉稳、严肃的讲述声中开始。
学术是严肃的,而课堂是异常的活跃,张老师每讲一个标题,同学们都至少要提出一个以上的问题,课堂上常常听见不断的提问声:
老师 老师 我们为什么要欣赏中国远古建筑啊?
古建筑的屋顶为什么翼角都要翘起啊?
为什么故宫的台基要做的那么大呢?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要采取对称式布局?
为什么古建筑群要建成院落形式呢?
古人为什么喜欢用木头修房子?
一堂学术性的建筑美学欣赏课,在同学们的踊跃提问和抢答中就变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古建筑知识大讨论课!
张老师耐心的回答小朋友们的问题,启发小朋友们提问,对积极发言的小同学都发一张明信片或书签给以鼓励,课堂气氛异常热闹和活跃。有的同学甚至跑到讲台上来争着回答问题,特别是对木头造房子的缺点大家提出了许多各自的见解,“木料造房子容易容易引起火灾,木料容易生虫”等等,同学们踊跃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当张老师讲到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的时候,有的同学直接拿出课本跑到张老师面前说:“教科书上就有鲁班的故事,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锯子、刨子、曲尺都是鲁班发明的。”
当张老师讲到长城的时候,课堂更加“乱了”,几个小同学都说去过长城,还写过作文《不到长城非好汉》,有的同学还把《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完整的讲了出来。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热情洋溢的笑脸,张老师感到欣慰又开心,但其精心准备的一堂“学术课”还没讲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