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也开启了桐下读吧新的读书分享活动。
我们十几位老师相约傍晚6点30分,在一间开着亮灯的教室,止语静读,享受安静的读书时光。
傍晚7点10分,各位老师开始分享自己暑假阅读过的书籍。这些书有教育叙事,有美术教学,也有名人传记等,还有老师分享自己的假期见闻。
海燕老师分享的书是《打造儿童的超级大脑》。这是一本关于脑科学方面的书,它首先介绍大脑的构成和功能。海燕老师学到了新知识: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们比较情绪化,很跳跃的,教育教育要根据孩子大脑发展的阶段来设计。
张义成老师分享魏书生的一本书《工作漫谈》:虽然魏书生书的写法很传统,但是看完之后,让他觉得传统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再好的方法用法不当也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孩子犯错时,让孩子由写检讨改为写说明书,孩子回忆自己犯错的过程时,也是一个反思转化情绪的过程。
梅琅老师分享《爸爸军团》。故事讲述了一个美国作家在事业如日中天时患癌,他想到家里的亲人怎么办?这个爸爸的做法是给他女儿找了六位爸爸,让他们分别抚养不同阶段的女儿。整本书没有像叙事一样写,但有三条线贯穿,比如怎么找这六个爸爸。作者的爸爸对作者影响很大。梅琅老师感叹道:任何东西都要去尝试,你才会发现不同的事物。
双燕老师分享了《为何家会伤人》。我们平常认为父母的溺爱,真相到底是什么?这种行为其实是父母在宠爱自己。溺爱的父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童年没有被满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所以孩子要有非常强的意识知道家长的溺爱是对自己的宠爱。
李世涛老师分享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书《儿童原创艺术研究》,第一章从象形文字、远古图像讲绘画的意义。从儿童的成长发育来看,他有自己的美学观,其实成人没有读懂。西方的画法分为主客观,中国自古“天人合一”的思想,东方艺术重视想象、意象。所以人们说的美术心理疗法,前提是人内心的想法会反映在绘画中,一般人很难看出来。我们还是需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
张莎莎老师带来的书是《打造儿童的超级大脑》小朋友的右脑调动左脑,右脑兴趣激发左脑的思维、逻辑。作为教师要有这样的理论认识。
文大成老师在《富兰克林自传》中认为一句话特别有共勉意义:别人一定会受益,如果你不做教人之态。教师的职业性有时候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让人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教者,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
钟悦分享了数学专业书籍《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这本书主要提到了数学核心能力。数学其实是追本溯源,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纠结?其实是教师没有搞清楚。《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等专业的杂志会有方方面面,也让老师学到了磨课方面的指导,听到更多不一样的声音。
张大建老师读钟杰老师的书《治班有道》,其实“道”,所有我们追寻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招数,很多案例在闲聊过程中解决了。无形胜有形,这其实需要实践的锻炼。在工作当中找一个想要借鉴的东西容易拘束,要灵活处理。
彭艳萍老师分享《加油小学生,给烦恼父母的小学生》:她发现这本书的目录把关注孩子的情绪放在第一章,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放到后面,每写一个案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你有对孩子笑吗?但是要真诚地笑。读了书之后能够更理解孩子。
周述芳老师讲述了带着四个老人去新疆伊犁,一路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人的心境也很开阔,和家人在一起的浓浓亲情也是自然流露。
贾利青老师分享了《这样做班主任才高效》,她提出了年轻老师的困惑:班主任不是不想成长,而是不知道怎样成长。看到钟老师提到的“百宝箱”,看到她提醒老师们不能做的事情,以及钟老师一路走来的历程,内心由衷佩服。自己还需多实践、努力。
肖祥凤老师《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你为什么读书?孩子的反馈,我为什么要学习?内容虽然有点艰涩,但是也要迎难而上。
欧小丽老师《岛上学校》讲的是上海崇明岛私立学校的校长创办学校的故事。他创办学校的理念和艰辛,欧老师为此写了一篇读后感。
廖敏老师提到现在人们所做的很多东西前人就有了。但是我们仍然向前,她还提寄到了公民教育和美育教育都囊括起来。
宁老师仍然记得爸爸说的话:不要辛辛苦苦,误人子弟。这两年很困惑,孩子遇到很真实的困难,但是老师帮不上忙,内心很挣扎。孩子天生会学习,他的表象系统天生就有的,能把一些词语组合成故事。比如阅读,文字到眼睛里之后,是否真正激活大脑,滋养他的精神,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来思考的。
一眨眼就过去了一个小时,老师们意犹未尽。但是这么美好的分享会继续下去,期待下次的读书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