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2020年9月28日星期一下午,在国际会议室有这样一群“桐下读吧”人,交流分享着《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第二章:自由奔放的课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启读吧分享会之前,成员们互相欣赏了提前准备好的思维导图,一眼可识其意,这便是最好的呈现方式,可称之为打开视听盛宴最佳方式。欧小丽老师先从恩师条件二中提炼出:不辞劳苦、有创意、有个性、有笑声、有味道、肯钻研和会跑题,在场各位都跃跃欲试,像平常课堂一般积极分享心得。
(一)从梗概中提炼
好习惯非一日而成,两位主持人欧老师和宁老师一直坚持写作,他们的分享总会提前很久准备。欧姐和宁姐的文字总是像往常一样,带着反思的意味。在欧姐的数学教学中,谈到现在的数学课忒像数学课了,会跑题给人新意的念头和空间都太小。宁姐用“我最大的个性就是没有个性”谈自己的个性,这也的确能凸显其幽默风趣。前辈们总能从细节中找到自我的反思点,值得借鉴。

(二)从体验中学习
首先,谢飞鹏老师解读了“体验”二字,体即亲身体验,验即感受认识。在他看来,桥本武先生的“自由奔放”的课堂就是体验为主,高效、互动并且讨学生喜欢。在他曾经现任教的语文学科中就曾经尝试体验式教学模式,其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像他们上过的《爬山虎》一般最好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美术领域的肖祥凤老师也有类似之感,她谈到了桥本武先生的课可谓是参与感极强,在《百人一首》和吃点心上特别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分享即会产生疑问,《百人一首》强牌是以什么方式开展的呢?

(三)从体验中启发
分享因自身经历的不同会使得分享者的内容更具个性。一位老师用“软炸一枝春”给大家讲述自己聆听别具一格的国学课,诵春天古诗,体会春天诗意,再到“吃春”,孩子们在看到吃的食物之时,怎能不爱这堂课呢?这也太桥本武风啦!张莎莎老师一不小心读完了整本书,经过她沉浸式的整本书阅读后,她看到的第二章节为:刺激学生感知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四)从体验中优化
行动派人物张义成老师,用二年级实操写作课程为大家阐述了他的观点。孩子们要写一种事物,比如桂花、吹泡泡和做风车等,正值金桂飘香日,就去赏桂花、嗅桂花和触桂花,然后再写作。在此,宁老师补充自由、童趣的写法很好,但如果有对比,孩子们的课堂一定会有声有色,看到一两个句子会后悔曾经的自己怎么不再多写一两句。

“桐下读吧”研讨会直到暮色降临,都还有笑声……里面有:交换上语文课吧、跑题怎么不出语文素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