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拂浪,鸣响科研之声
——高新区音乐学科实训基地提升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活动
2020年11月23日上午,高新区音乐学科实训基地同盟校的老师们齐聚泡小天府开展“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学习培训活动。活动邀请到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正高级教师张玉荣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她所做的题为《羌族特色艺术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案例分享。会议在实训基地负责人万里燕老师的主持下展开。
首先每位同盟校的老师都起立向张老师介绍自己的教龄和所在的学校及是否有参研的课题项目等。与各位老师互相认识以后,张老师就开始了精彩的课题研究案例分享。
张老师介绍了自己从1984年任教以来的工作经历情况,从阿坝州马尔康一所偏远小学到成都市温江区担任校长,张老师始终站在音乐教师一线讲台上。正因为有这样三十年如一日的一线教学经验,所以张老师的课题案例对老师们来说,更具有启发和学习性。
张老师接着从两个部分进行了分享。一是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张老师讲到一直以来,自己对教育科研感到畏难,觉得科研是大学教授们做的事业,作为小学教师,尤其是“豆芽儿科”的音乐教师,更是望而却步。时至1999年温江县在教育部吴江会议上领受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研究》的任务。这是她遇到的第一个课题,没有退路只能做,所以就开始自己摸索,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最后发现做课题也能乐在其中。通过做课题,自己和身边参与做课题的老师们也都得到了很大的专业提升。二是过程扎实,力争规划。张老师从自己的课例入手,把课题研究的11个步骤即研究背景、问题提出、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和策略、研究成果、研究的效益每一步都细致讲解。比如在讲到她所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时,她说到研究背景必须要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很多研究背景都是在讲国家政策,但会忽视所在学校的文化需求。因为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那么研究背景就需要和学校的教育理念相结合,这样会为课题赢得更多学校层面的支持,也为自己的研究可行性增强力度。
张老师的课题研究过程,扎实生动,深入羌族地区采风观摩,派出老师到羌族地区歌舞团跟岗学习,请羌族音乐传承人到校指导,开设各类型的羌族元素社团,音乐美术老师一起合作研究等等,都让在座的各位老师感慨万千。
在听完张老师的分享后,在座的老师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玉林附小刘菲老师问:“怎样让民族特色文化与我们教材相结合?”张老师解答说:“通过1)社团活动2)课程拓展3)课间操的活动相结合。但要注意,我们不能武断的为了发展特色课程就舍弃掉了国家课程,我们需要有一个权衡,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设计的渗透到国家课程中去。”泡小天府唐梅老师问道:“如何更好地将研究的东西进行提炼总结梳理成为研究成果?”张老师解答到:“1)查阅收集大量资料2)请教专家,进行提炼总结。”
最后张老师分享了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1.忌讳“假、大、空”,一定要“真、小、实”。学校是教育研究的基地,研究一定要落在学校的土壤里。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学习意识,边做边请教,不跟风,切实解决自己的问题。3、要把解决过程总结出来,并且应用于教学。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这是我们很多一线教师感到畏难的部分,要努力克服、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教育日志”“教育方式”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通过聆听张老师的课题分享,大家被张老师务实的科研态度所打动。大家也深刻地认识到,一朝一夕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的研究更加精益求精。作为一线的音乐老师,让我们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静下心来,投入自己的教育和研究,让自己变得充盈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