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音乐组】传唱家乡的歌,培育民族的根

四地民歌教学研讨

作者:唐梅    点击数:2522


为根植四川音乐文化土壤,传承和推广四川民族民间优秀音乐文化,2021年5月13日,成都高新区音乐学科实训基地学校音乐教师和德眉汶地区的音乐教师们齐聚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开展了“成都高新-德眉汶四地民歌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参会人员有东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尹爱青,四川音乐学员艺术教育系副教授吴秉旭,四川省小学音乐教研员徐伟,高新区寇忠泉-万里燕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及成员学员、德阳小学音乐教研员李新炽老师一行、眉山一小省特级教师阳海蓉一行、汶川一小樊文老师及其工作室教师一行,还有成都高新区、新都区等地区的小学音乐教师们。

首先由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宋茜校长致欢迎辞,随后正式开始。由徐伟老师介绍“唱家乡的歌”开展情况。徐老师从背景、国家相关美育文件及课题总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了阐述,让音乐老师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后高新区教研员万里燕老师就《区域推进民歌教学路径探究——以成都高新区为例》为专题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引导老师们思考民歌教学与普通歌曲教学有何不同,找寻突破口,指出交流学习、任务驱动能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并提炼了教学策略,给老师们提供了实际可操作的方法。

接着由成都高新区部分优秀青年教师符欢、李晨叶、胡艳丽、蓝婷、田竞老师分别带来了具有浓郁特色地方民歌的演唱,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欣赏之后,由眉山的阳海蓉老师带来专家论坛《也谈“唱家乡的歌”》,阳老师提出了两个困惑给老师们思考,一是很难找到适合带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家乡的歌”,二是怎样才能唱好“家乡的歌”并传唱出去。阳老师分享了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随后提出了一些思考,提出要唱好家乡特色的歌、正确唱好家乡的歌、生动唱好家乡的歌。

随后,由来自汶川的樊文老师和眉山的张潇老师带来民歌优秀课例展示。

樊文老师执教的课题是《莫连筛筛》,这是流传于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巴夺寨的一首古老的羌族民歌,是羌族“席步蹴”最具代表的舞蹈音乐。席步蹴是羌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其音乐具有古朴沉稳,旋律进行平稳,重力向下的风格特点。樊老师带领学生边唱边跳,随歌曲内容作身体轴向转动,颇像在晒场上筛簸粮食的情景,给人以生动、愉悦之感。

张潇老师执教的课题是《三个斑鸠》,这是一首朗朗上口、活泼欢快的童谣,张老师引导学生生动地学习歌曲中的象声词,用地道的眉山方言及有趣的二声部创编和孩子们共同表现出了歌曲的斑鸠形象和活泼欢快的歌声,最后用有“本土味”的采风视频引导学生热爱民歌,了解民歌来源,让民歌的种子种在学生心里。

下午的活动由樊文老师带领全体音乐老师体验了羌族的民间歌舞,现场老师们围成圆圈一起跳起了欢快热烈的舞蹈。

接着是德阳小学音乐教研员李新炽老师的专家论坛《载歌载舞学民歌,潜移默化传承文化——“清凉凉的咂酒”课例点评》。李老师首先引出了吴斌老师谈中小学民歌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及教学原则,提出应关注到民歌的语言与歌词特征、音乐特征、音乐背后的音乐文化。接着分享了德阳地方音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了羌族的民间音乐,最后就《清凉凉的咂酒》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享。

随后由来自德阳的张玉老师和来自成都高新区的何国英老师带来民歌优秀课例展示。

张玉老师执教的课题是《清凉凉的咂酒》,张老师通过“知咂酒、敲酒碗、跳萨朗、唱酒歌、说‘酒话’、载歌载舞”的方式带领学生们一起感受歌曲的情绪,并通过热情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表达出来,张老师优美的舞姿和热情的语言带动了所有的学生和现场的老师们。

我校何国英老师执教的课题为彝族儿歌《阿唧唧阿嘎嘎》。它是彝族凉山地区喜德县民歌,歌词朗朗上口,通过对手指的认识,用彝族儿歌语言来表示,歌曲生动活泼,富裕童趣。何老师通过手指游戏、手指部分认读,彝语歌词学唱、身体律动等表现了充满童趣、生动活泼的彝族儿童生活。现场的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首歌曲,游戏教学充分体现了活泼欢快的情绪。

活动最后,吴秉旭老师、尹爱青老师、寇忠泉老师、徐伟老师进行了点评和分享。吴老师就下午两节课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如呈现乐谱顺序、学生坐姿、对声音美的表达以及2/4拍的音乐要素等。尹老师从国家层面的美育大环境引入,引导老师们明白音乐课的价值,随后就今天的民歌课例举一反三,提出较多方向性的改进措施。寇老师指出要在课的“趣”上做文章,强弱拍要处理,演唱时要有感染力,并且学唱的时间要及进行调整,要在唱中体验。徐老师鼓励大家要坚持研究和落实民歌教学,做好传承人。最后万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表示感谢。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今天音乐老师们相聚于此,为的是对家乡的一份情,对家乡音乐文化传承的一份执着。在各位专家的不辞辛劳的莅临和悉心指导下,在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寇老师和万老师的引领下,还有来自德阳眉山汶川的专家及老师们的指导下,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音乐老师们将珍惜本次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将所获所得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为民歌教学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江樾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