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11.30李松林教授指导《学科育人视野下的五育融合教学范式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研讨会

作者:周瑞    点击数:1303

李松林教授指导《学科育人视野下的五育融合教学范式建构与实践研究》

课题研讨会新闻

1130下午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四川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莅临指导本校《学科育人视野下的五育融合教学范式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会议周瑞老师主持宋茜校长、廖敏副校长、欧小丽主任、宁超群主任及课题中各学科组的参与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开始之前宁超群主任对《学科育人视野下的五育融合教学范式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汇报:前期工作回顾、近期工作推进、实践困惑,宁超群主任汇报结束之后刘松林教授对课题进行了指导。

刘松林教授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要五育融合,五育融合的目的是什么?要融合什么?怎么融合,方法和手段是什么?融合得怎么样,学生的评价和观察量表怎么做?

讲座中,李松林教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五育融合的目的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并且要达成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多方面素质的同时发展,相当于1+1=2,以前的语数等课堂都知识培养了学生单方面的发展,只注重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第二个目标是: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相当于1+1>2,要将学生身上的素养形成有机的结合,五育融合不是机械拼凑的,应该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力。广泛适应力分为三点:整体认知力、综合理解、融合创生,综合的运用各种素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融合什么?应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宏观层次:融合德智体美劳的多育融合,综合育人,不要认为五育融合就是必须要五育一起进行融合,我们要进行五育之中的多育融合;中观层次:不要表面一来就是五个育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不要牵强的去融合,要适当融合;微观层次:应该是我们老师最应该关注的一点,因为这个是需要具体操作的。微观层次中有四个小点:第一知识与事物的融合,也就是要情景化,不能空对空的教给学生,脱离事物的教学是不可能让学生有全面的发展。第二知识与知识的融合,也就是结构化,学生如果学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还怎么整体发展。第三知识与行动的融合,也就是实践性,实践性必须出来,没有实践性就不能融合。知识与心灵的融合,也就是体验性,知识没有和学生心灵发展融合是没有办法进行五育融合的。前两点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后两点是我们应该怎么做。

怎么去融合?所有的融合点都必须要有一个纽带由外到内的第一条纽带: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求五育融合,中国的课堂教育正在回归实践,实践是五育融合的根本途径。第二条纽带:以核心问题求五育融合,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的基本工具,所有手腕实践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第三条纽带:以更大概念求五育融合,更大概念是五育融合的深层纽带。

讲座最后李松林教授讲解了五育融合的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去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间任务、活动过程、导学策略,最后是学习评价。我们不宜在评价上花时间,应该做的是从工具上。

5b84cf7633ca54d8526d5a16663f08f

17d7ad80aab027f5fe1a4f629f82d31

5ead243e19080df37e2089aef9330aa

7883130fbcd21fb77be40c4d06aa98d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