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5日下午,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年国际理解工作,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在学校国际会议室召开了国际理解期末总结会。姚满华副校长及学校国际理解项目组全体老师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始, 雍杨老师对本期国际理解工作进行总结,并给老师们分享了下学期国际理解工作计划,她说下学期的重点仍然会放在精品课例打磨、课题研究和课程建构上。
接着,龚楠老师向大家传达了高新区国际理解中心组会议内容,为下学期学校国际理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随后,本学期参与国际理解 精品课例打磨 的老师们针对自己的课例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汪郑琳老师本期为大家带来的课例为《全世界的儿童日》, 儿童权利 是我们作为国际公民对于跨种族 、 跨国界的共同问题的探讨 , 立意 非常 好。同时 , 对汪老师而言这 也 是 具有挑战性 的一堂课 。
余世凤老师的《妈妈的歌》这一课对应的是四年级下册《摇篮曲》这一单元。摇篮曲是在睡觉前,为了安抚宝宝,妈妈给宝宝听的歌谣。古今中外这一类歌谣都很多,逐渐形成一种音乐体裁,主要表达的是妈妈的这个角色和孩子之间一种亲子关系。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余老师将这种亲子关系放大,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我、人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每个人的生命的个体性价值的源泉就来自于你和他者的关系。
余祥梦老师的课例《不同的祭祖文化》中引入了五个不同国家的祭祖节日和风俗,让学生对多元文化从了解到对比,从理解到辨析表达。余老师对于这一次的课例从课例选题、说课、学情分析和磨课过程中有两方面的感悟:一是课例选题应该基于国际理解课程的核心素养,契合国际理解课程目标进行内容主题的确定,二是基于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关系表达了个人见解。
彭樾老师的课例为绘本《镜像》,她在 教学反思 中提到 :由于课堂时间只有30分钟,课堂前半段关于绘本内容的梳理用时较多,导致课堂后半段关于书中延伸出来的问题的讨论不够深入广泛。同时,我还需要在教师语言上多锤炼,更好地启发孩子深入思考。在以后的国际理解课程中,应该在教学设计中,让孩子有“认知、理解、行动”三个层面的学习。
李灵俐老师的课例为 《初次见面,因“礼”而美》 , 她引用了 三句古诗 概括自己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探索和感悟 : 一、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会议最后,姚满华副校长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成长与进步,她总结道:国际理解是一种理念,不分学科;国际理解是一种素养,需要培养;国际理解是一种意识,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