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带着温暖的春风,2024年4月10日,泡小天府国际理解教育团队的种子老师们开展了本期课例展示。
首先观看了涂悦老师的课例《爷爷变成了幽灵》,本课结合青少年危机干预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当前清明时节的主题而设计,学生通过绘本故事思考自己在生命中的离别体验,在面对离别的接纳阶段,中西方不同的接纳和祭奠仪式,制定自己在面对离别后的行动计划,思考自己的清明祭奠仪式,丰富对生命的体验,理解在面对离别时,我们都会通过各自形式来升华记忆,共建家族的群体回忆,让生命得以延续,从而学会正视珍爱生命,理性客观的面对生命中的离别。
《儿童的权利》——是苟娟老师带来的课例展示,本节课通过谈论“欺凌”、“饥饿”以及“留守儿童的”等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儿童的权利,并引出全球对保障儿童权利最重要的国际法文件《儿童权利公约》(CRC),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自主阅读、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该公约的基本概况和主要内容,包括其中英文名、国际组织、时间、目的、四大原则、基本条款和四大基本权利,表达自己最关注的儿童权利并小组合作策划出宣传保障儿童权利的活动。
观课后,涂悦老师和苟娟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付春敏教授对两堂课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点评。付老师首先高度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课例,涂老师的课例目标明确,干净利落;苟老师的课例学习材料非常丰富。课堂上,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发言,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言环节非常精彩,学生的想法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现。
针对这两堂课,付老师也给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爷爷变成了幽灵》这堂课,付老师首先梳理了课堂内容:亲人离世的生活事件——理解死亡——哀伤辅导的国际比较——如何面对死亡。针对这堂课,付老师联系现代化生活实际,比如物质丰富后,很多青年不结婚不生孩子,过渡个性化自由,以自我为中心,摆脱了人际关系的束缚,导致生命存在的价值感被消解掉。 这堂课探讨“死亡”,可以转换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知死焉知生。”——引导学生建构生命关系,建设当下的生活,建立当下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突显这堂课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儿童的权利》这堂课,付老师强调国际理解课要关注知识技能与学科的整合,苟老师可以从数学学科出发,让学生进行数据统计,比如:了解安全水源数据、儿童的生活幸福指数、战争情况下儿童情况统计、女童受教育权利等数据,和目前自身的情况进行比较。学生了解信息的能力就是国际理解能力。
最后,针对老师们的疑惑——如何构建课例的内容模型?付老师从表象层、行为(制度)层、价值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针对如何设定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付老师也给出了两条路径:
1.设计表达学习者观念的行动方式和工具,如:绘本写作、阅读报告、调查报告。
2.表达观念的行动、改变现实的行动,如:宣传、实践、参与社会行动等。
付老师此次精准全面的评课,不仅有具体改进方法的指导,还让我们再一次理解了国际理解课程的内涵,更为老师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