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在宋茜校长的引领下,我校美术组基于近期全组随堂听课的基础上,围绕“新课标”和“双减”的背景,就胡冰清老师的《春天的色彩》一课,从了解学情及整个课堂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调整。同时,针对第二次教研中提出的问题——学校美术教师和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区别、如何赢得家长心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讨。
在讨论环节,主要聚焦张智瑜老师提出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多讲多说、教师要尽可能少讲的话题。老师要强调重点、难点的内容,留出时间让学生提升拓展。
接着,围绕梁渝老师提出的表扬学生要到点到位,以及邓鹭老师提出的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作品等问题。宋校长强调:学生主体性从低段就要体现,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关注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的美术基本素养,如美术语言表达(点、线、面、构图、结构等),在不断地练习后,才会提高美术语言的表达能力,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在此次会议上,宋校长针对胡冰清老师的《春天的色彩》课例进行了分析,宋校长提出:了解学情应该从课前、课中获得,还是在创作过程中获取?针对这一问题,胡冰清老师分享了自己课堂中可以了解学情的环节,宋校长细心指导了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运用,并进一步提问:春天的颜色是什么?绿色的是什么?黄色的是什么?通过追问,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绿色的太阳合适吗?在交流中启发学生的创意能力;你在哪里看到的呢?在讨论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美来源于生活”的意识。
宋校长进一步提出,新授课在创作环节发现学情合适吗?最后才发现学情,说明这堂课上得不踏实,效能低。不同的课型,可能发现学情的位置不同,但我们一定要及时发现学情。
关于分层指导的问题,宋校围绕“辅差”“拔优”两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宋校长指出,在辅导环节,教师要有分层意识,针对需要帮助的同学,应给与及时帮助,对作品较好的同学,应给与修改意见帮助提升,更要关注中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不同需求的同学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练习,让全体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
就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区别这一问题,大家认为更多是提升学生的绘画或创作技能,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美术技能,更重要的要承担德育和学科育人的目标,更注重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育人目标和定位不同,决定了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