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师德师风培训】与“法”同行,“未”爱成长

9月普法普规暨师德师风培训

作者:邓鹭    点击数:671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2024年9月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了普规普纪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号召全体教师学习教育家精神,争当知法懂法的新时代教师

开展情况如下:

语文组学习情况:9月12日,语文组全体成员学习了《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完善多项规定,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问题,包括监护人监护不力、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此次修订案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在强化法律责任、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亮点颇多。全体教师积极参与《2021最新修订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深入学习活动。教师们不仅学习法律条文,还探讨了学校在教育、管理、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新责任与要求。通过此次学习,教师们增强了法律意识,明确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9月12日,六年级语文组全体成员学习了<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教师>,认真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行解读。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风是教育的基石。今天《师德师风》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用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教师需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准则,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

数学组学习情况:2024年9月,数学组进行了普法普规的学习。本次学习主要是针对2021最新修订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的解读。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几大亮点。首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原来“四大保护”发展为“六大保护”。在原本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另外还有如下亮点:亮点一:增加可操作性,强化法律责任;亮点二: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增设强制报告制度;亮点三:学校应建立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防控制度;亮点四:加强家庭保护,细化家庭监护职责;亮点五:国家建立统一认证系统,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共9各部分132条。从各方面强调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数学备课组积极响应号召,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教师”这一主题,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会上,老师们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内容。通过详细解读,老师们深刻领会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坚实力量。

英语组学习情况:9月19日下午,全体英语教师认真学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学习期间,全体英语教师明确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原来“四大保护”发展为“六大保护”,新增了“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并对全文进行了逐条解读。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 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通过本次学习,全体英语教师对相关政策法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家纷纷表示,会时刻牢记党的要求和期许,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中。

9月17日下午,全体英语教师分年级学习了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进而形成共识,即教育家精神不仅是对教师个人修养的高标准要求,更是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了更好地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与发展之中,英语组教师提出了构建日常浸润式学习环境,让教育家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教师心灵;实施项目赋能计划,通过具体项目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搭建平台支撑体系,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广阔舞台。这些举措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教师发展生态,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还强调要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到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与智慧,通过科学研究探索未知与真理,通过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与人民。每一个环节都是教育家精神践行的重要阵地,都是教师展现风采与价值的舞台。

科创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纪律规矩意识,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校科创组在科创中心成功举办了教师普规普纪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旨在通过系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引导教师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参训教师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互动,就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好地遵守纪律规矩、提升教学质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不仅对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法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我校科创组在科创中心成功举办了师德师风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旨在通过深入学习法律知识与师德规范,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资深教育工作者则从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出发,分享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阐述了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引导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

体育组学习情况:2024年9月13日,体育组进行普法普规专项培训,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解读。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结构上由原来的“四大保护”增加到“六大保护”。在原来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保护,政府保护。此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亮点一是增加可操作性,强化法律责任。亮点二是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 增设强制报告制度。亮点三是学校应建立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防控制度。亮点四是加强家庭保护 细化家庭监护职责。亮点五是国家建立统一认证系统 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明确法律责任,加强全社会监管,旨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成长。作为工作在保护未成年人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更应履行职责,切实落实促进未成年孩子身心健康的举措。

音乐组学习情况:2024年9月,我深入学习了2021年最新修订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法律不仅是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更是对我们全社会的一份责任书。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法律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视,以及我们每个人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责任。通过学习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我深刻感受到了法律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视和关爱。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责任和使命。我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教育家精神,我深感其深邃与伟大。新时代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教育家们以无私的奉献、深邃的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我,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我们保持初心,牢记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新时代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术组学习情况: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应该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则十分必要。

我深刻体会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楷模。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影响他们的一生。我应当时刻保持谦逊、敬业的态度,以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同时,不断提升自我,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教师学习笔记: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