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语文组教材解读工作坊召开了了以“一篇课文到底教什么—以本册某课为例”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此次教研旨在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的,并探索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活动伊始,张大建老师作为主持人,带领大家深入学习了课标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相关内容。他强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旨在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观点、预测事实及处理信息。
具体而言,这一任务群的目标包括:
1.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勇于提问和探究。
2.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学生逻辑清晰、证据充分的表达能力。
3.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张老师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具体学习任务:
第一学段:主要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并思考身边日常事物的起点,能够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短论、简评,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张老师引导大家深入探讨了语文课堂的核心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他指出,尽管有经验的教师可能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但在面对新文本时仍可能感到困惑。因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全面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
1.课程设置的纵向角度:从课程设置的纵向角度,找到知识点的起点和教学的起点,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单元组文的整体角度: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教师应围绕单元主题开展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3.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每个单元有统一的语文要素,这是本单元要重点教授的内容,教师应明确这些要素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4.文本价值的角度:每篇文本有不同的价值,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找出核心价值,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活动中,来自不同年级的教师代表进行了精彩的案例分享,展示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成果。
杨萌老师代表二年级组:以《坐井观天》一课为例,杨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识字写字教学、指导朗读、抓住关键问题把握寓意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具体措施包括:
1.识字写字教学:认识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8个字。主要采用看图识字和对比识字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重点区分“渴”和“喝”字。
2.指导朗读:这篇课文主要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读好对话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勾画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通过多种方式读对话,读通顺,理解对话的内容,最后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如感叹句和反问句,读出应有的语气。
3.抓住关键问题把握寓意:通过解决“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为什么不一致”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寓意。
张凌博老师代表一年级和三年级组:以《司马光》一课为例,张老师从课程设置的纵向角度、单元组文的整体角度、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以及文本价值的角度出发,详细解读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具体措施包括:
1.课程设置的纵向角度:借助注释来弄明文意,通过之前单元用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迁移学习古文。
2.单元组文的整体角度:本单元编排的课文除了《司马光》以外,其他都是现代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们写文章使用的语言。例如,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组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部分字与现代文的意思基本一致,帮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相通的地方,消除孩子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
3.单元语文要素的角度: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这是对默读的进一步要求。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默读的过程中,划节奏线,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思,从默读过渡到诵读,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再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4.文本价值的角度:这篇课文适合发展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渗透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如他与王安石相反的政治立场,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故事,发表对司马光这个人物的见解。还可以假设司马光当时手上没有石头,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想出哪些办法解救同伴。此外,还可以将故事迁移到现代社会,让学生讨论如果遇到类似危险的事件,是否应该施以援手,以及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此次教材解读工作坊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更促进了教师们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利用。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语文组教材解读工作坊将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此次活教研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