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沟通中寻找教育温度,科学诊疗中提升专业智慧
——体育组“问题学生诊疗”案例分享
为深入学习《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敏感度与专业应对能力,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生问题干预逻辑,我校体育组全体教师于
2025年
4月1
7
日
上午
在
党建室
开展了主题为“共情与干预:体育教师的学生诊疗之路”的专题阅读分享活动。此次活动是教师读书分享系列中的重要一环,聚焦于“共情沟通”“家校协作”及学生行为问题识别等核心议题,旨在促进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
、“共情沟通”落地路径探讨
首先,张艳妮老师
围绕“共情沟通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展开分享。她提出三点落地策略:1.观察+陪伴:体育课堂是观察学生行为和情绪反应的天然场所,教师应善于捕捉“异常信号”;2.非评判语言:采用“我观察到你最近有些疲惫”代替“你最近怎么总不认真”,有效缓解学生防御心理;3.身体协作即情感支持:体育项目本身具备情绪抒发功能,适当引导可成为共情沟通的重要工具。她强调:“对抗情绪不能靠权威压制,要靠身体并肩的连接、靠尊重建立关系。”
二、
“家校协作”的挑战与突破
周丹老师举出案例:
小辰
同学是班级里出了名的活跃分子,同时也是体育老师眼中的一位挑战者。
他
虽然身材瘦小性格却比较倔强
,
在体育课上,他经常因为过于兴奋而忽视了规则,比如在
游戏过程
中频繁地犯规,甚至有时候因为激动,与队友或对手发生争执。他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表现,也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和谐。
在班级和同学的相处中,常不经意就和同学发生冲突,小至口角,大到大打出手,甚至家长
经常出差,对孩子关注度较少,在家对阿姨也是拳脚相向。
虽然该同学活泼外向,但他常常将自己排除在集体之外,有些集体活动也不大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周老师
发现
小辰
同学在班里已成为任课老师和同学们头疼的“小魔王”。
小辰
同学的转变离不开
小辰
有效的家校协作。起初,由于父母长期缺席教育,家校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误解。为此,
周老师
调整策略,不再以“告状”的方式联系家长,而是通过正向反馈,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从而建立信任。在电话沟通和家访中,
她
着重强调
小辰
同学的优点,如聪明、表达能力强,并建议家长给予更多陪伴和鼓励。渐渐地,家长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配合,开始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并在家庭中强化规则意识。
家校协作的关键在于目标一致、方法互补。学校提供行为引导和集体环境,家庭则给予情感支持和日常规范。通过定期沟通,我们共同为
小辰
同学制定阶段性目标,如减少冲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最终,家校形成合力,帮助他从“自我中心”走向“融入集体”,真正实现了行为与心态的双重成长。
这一案例证明,只有家校同心,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教师的专业引导与家长的陪伴支持缺一不可,唯有携手合作,才能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
“诊断式”教育原则启示
体育
组备课
组长
王慧老师
作总结发言。
她
结合本书诊疗式教育原则,从“早发现—精准介入—长效跟踪”的闭环视角出发,提出构建“体育课堂问题学生台账”,制定个别化目标干预清单。
她
特别强调:区别心理与习惯问题要结合家庭背景、行为持续性和情绪表现来综合判断;针对习惯型违纪学生,应注重正向强化与情境引导;而潜在心理问题学生,需联动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开展联合评估与干预。他表示:“体育教师不能仅做技术型教练,更应成为具备教育智慧的行为诊断师与关系修复师。”
本次阅读分享活动不仅促使体育组教师对“问题学生”有了更科学、系统的理解,也激发了教师之间的共鸣与专业反思。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策略研讨,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核心从不是惩罚行为,而是理解行为背后的“症状”,找到“病因”,用耐心与智慧开出真正“对症”的教育处方。未来,体育组将持续推动“诊疗式教育逻辑”在教学中的落地实践,力求在每一节课中发现问题、干预问题、追踪效果,真正做到让教育回归生命本源,让师生在理解与共鸣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