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数学组】聚焦问题学生诊疗共话教育智慧提升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问题学生诊疗手册》阅读分享活动

作者:赵婷婷    点击数:51

聚焦问题学生诊疗 共话教育智慧提升

——一年级 数学 备课组开展《问题学生诊疗手册》阅读分享活动

为提升教师应对学生问题的专业能力,构建科学系统的教育诊疗逻辑,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一年级数学备课组 组织全体教师开展《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专题阅读与实践研讨活动。活动通过深度阅读、案例分享与策略研讨,助力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精准破解学生行为问题。

深读精研: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探索

4月1日至13日, 一年级 8位 数学 教师通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重点标注书中典型案例与干预策略,并结合日常教学记录相似问题,形成个人案例集。教师们通过批注、笔记和线上交流,梳理出“问题界定—成因分析—策略实施”的诊疗框架,为后续实践研讨奠定基础。

案例碰撞:共探教育诊疗的实践路径

4月17日,备课组召开专题分享会。8位教师依次分享真实教育案例,涵盖注意力分散、情绪失控、社交障碍等典型问题。例如, 何静知 老师针对一名频繁扰乱课堂的学生,结合书中“行为动机分析法”,发现其行为源于家庭关注缺失,通过家校协同制定“每日进步清单”,逐步改善学生表现。案例分享后,教师们围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1. “共情沟通”与“家校协作”如何落地?

共情沟通需以“倾听—换位—表达”为路径,避免说教式批评。如老师提出“三步共情法”:先描述学生行为事实,再询问感受,最后引导其思考解决方案。

家校协作应注重“定期沟通制度化、指导建议分层化”,针对不同家庭类型(如包办型、放任型)提供差异化策略,并建立“家长—教师—心理教师”三方协同机制。

2.如何区分心理问题与习惯问题?

教师们总结出“三观察法”:一看行为频率(偶发或持续),二追溯问题成因(突发事件或长期环境),三评估行为影响(是否伴随情绪或生理异常)。如 杨英九 老师分享的案例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经排查实为模仿网络游戏,属习惯问题,通过行为替代训练得以改善

活动成效:构建科学诊疗思维,赋能师生成长

此次活动通过“阅读输入—案例输出—策略提炼”的闭环学习模式,帮助教师建立学生问题诊疗的系统思维。此次阅读分享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实用工具箱,更唤醒了教育者以专业与温度守护学生成长的初心。 备课组长 张小容 老师 总结到 :“这次阅读不是终点,而是专业成长的起点。我们将持续完善‘问题学生档案库’,用数据追踪干预效果,同时建立‘策略共享云文档’,让每位教师的智慧成为全组资源。” 未来,年级组将继续深化问题学生研究, 当教育智慧在真实案例中生根发芽,每一朵“问题之花”都将成为师生共长的契机。

一群人坐在桌子前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人们在桌子边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