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从理论到课堂的全球视野探索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国际理解课程简讯

作者:唐梅    点击数:53


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从理论到课堂的全球视野探索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国际理解课程简讯

2024423,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成功举办了一场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基于《成都市高新区中小幼国际理解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围绕“垃圾分类”主题,为四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堂生动的国际理解课程,结合“全球议题”模块,同时呼应了近期国际教育论坛的前沿理念。

董老师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全球公民意识

本次课程以“环保教育——垃圾分类”为主题,通过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1.全球视野导入:学生观看环境问题短片,思考垃圾分类的全球意义,理解“地球命运共同体”的责任。

2.跨文化探究:分组研究日本、芬兰、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政策,比较分类方式、社会参与度与实施效果,培养信息分析与批判性思维。

3.模拟实践:学生化身“国际环保使者”,模拟不同国家的垃圾分类操作,体验文化差异下的环保实践,深化“知行合一”理念。

4.价值观升华:总结环节强调“环保无国界”,引导学生从个人行动出发,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龚楠老师进行了《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浅层思考》为讲座。

理论奠基:教育国际化的多维视角

2023年国际理解教育论坛中,朱丽叶·桑德拉纳教授提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培养全球胜任力,通过跨文化能力与价值观教育,助力学生应对全球性挑战。”本校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以“文化理解力”“国际交往力”为核心素养,通过案例分析、跨文化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全球环保议题的共性与差异。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教授强调的“全景化他者视角”也被融入课堂,鼓励学生跳出单一视角,多维分析问题。

教育创新:立足中国立场,融合国际视角

课程设计遵循专家建议,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以“精”为核心,聚焦深度而非广度。高益民教授提出的“精讲多练”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模拟激发学生主动性。同时,课堂坚持“中国立场”,通过讲述中国环保故事,传递民族责任感,并借助国际案例拓宽视野,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与“理解世界”的双向融合。

未来展望:构建国际理解教育共同体

本次活动是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缩影。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课程体系开发,加强师资培训,整合多元文化资源,探索更多如“全球议题”“国际组织”等模块的本土化实践,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民族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公民。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