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反思
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卢瑜
30分钟的课堂,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很是关键。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我尽力做到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授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字词到课文,再从课文到字词,帮助学生随文识字,感知课文内容。当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两位教研员以及学校老师给了我许多中肯的评价和建议,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触动。
邓老师提出要注重细节。她观察得很仔细,包括我在某个环节提了几个问题,一个问题叫几个学生发言,包括回答没有得到我肯定的同学的表情和心理变化。细致入微之处让我吃惊,也让我知道了教育教学这件事,一丝一毫都得掂量、揣摩,万万不能马虎。比如,我在提到“种”的另外一个读音,也就是四声的时候,仅仅考虑到举手的孩子知道这个音,没有考虑全班同学是不是都掌握了。这时候,班里传来学生的嘀咕声“重量”“粽子”,我却没有及时指正,这就是要有全局意识。比如,我在讲解四个圈圈是“句号”的时候,是主动告诉学生的,如果改变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培养学生“敏而好学,疑而善思”的能力,岂不是更好的办法。在我提问“还有谁是谁的家”,有一个小女孩回答“青蛙是蝌蚪的家。”当时全班都笑了,我没有多说什么,就继续下一个环节。邓老师仔细观察了这个女孩的表情,立马就好像下垂的杨柳,闷闷不乐了。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没有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年级的孩子大多都会有拖长音、唱读这两种问题的存在,我们班的学生大多都有这方面的倾向,尤其表现在全部齐读的时候。这是我在早读课、语文课上应该下大功夫纠正的事情。邓老师建议我要有资源意识,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和孩子接近的情境来引导,并把孩子们的各种反馈当做资源来利用,这种观点让我耳目一新。
陈老师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观点比较支持。她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给新老师提出了六个关注。第一,关注读音的准确性。要把字读准首先要把拼音吃透读准,研究每个音的发音不问,从发音部位上研究发音的准确性。尤其是在四川这个方言区域,对孩子已经形成的读音习惯进行纠正虽然有些困难,但是很重要。教师在授课前,应该预设难读,易读错的字,强化学生的字音记忆。第二,关注情境的引入。一年级的孩子,知识面和理解力都有限,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引入,应该是能够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关注朗读。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没有学过拼音,不懂得五个声调,在教朗读的时候,老师的范读很重要,对于学生,要进行积极地引导,“轻轻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每个词语的表情,多可爱呀。”类似的语句,孩子容易理解,也能让孩子读出味道。第四,关注问题的指向。教师每发出一个问号,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考虑清楚,这个问题提出的意义是什么。我在给出孩子四幅图片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也就回答得乱七八糟了。第五,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时刻注意全班的孩子是不是都在听讲,要学会巧妙地组织课堂。对于孩子的回答,要会表扬,爱表扬。比如我评价回答不到位的学生“你说得有一点点道理”,学生的自信心就受到了打击,阻断了他继续思考的潜能。换一个角度表扬孩子,让孩子无时不刻感受到激励。第六,关注识字规律。首先将认字与学生业已认识的事物相结合,训练学生的思维,然后进行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学习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认字,写字的学习。懂得认字规律,才能帮助它们掌握认字的方法。
在本次《家》的教学实践中,让我对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说,一年级的语文,不就是简单的字和词吗,有什么难教的。其实这正是困难之处,作为“过来人”,我们不知道学生在哪里会出现问题,我们不知道学生面对这些简单的生字词,会有陌生的感觉。现在,我就要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把自己也当做一张白纸,和孩子一起探索生字里的秘密,和孩子一起学习写字。
教学方法虽说有千种百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也有它的核心内容和方法。比如说认识字词,不能依靠拼音认读,只能通过联想,适当扩展,和生活产生联系,让孩子靠记忆力识记。然后将字词回到课文,随文识字,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在课文中再次熟悉生字词,最后,一定还有再把这些生字词抽出来,再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因为孩子对于字词的记忆,大多都停留在句子里,文章里,可以说是“死记硬背”式的重复,并没有真正把这个生字词记住,所以要不断单独抽出来,让孩子强化记忆。
比如说写字,首先是姿势,刚刚开始写字,牢记“三个一”,写得好看与不好看不要紧,一定要把写字姿势规范严格。其次是观察,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写字的笔顺。最后是写得漂亮,这是最难的,需要多写多练。小孩子的手部肌肉群正在生长,握笔力度不够,如果能够多写,一定会写一手漂亮的字。
最后,感谢学校给我这次讲课的机会,特别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不断鼓励。前进的道路还很长,我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