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语文理解能力对数学解题的影响

作者:徐媛    点击数:4164

相对于自然语言,数学语言是精炼而概括的,能够避免许多因自然语言的描述而带来的意义的误解。但数学问题则常常需要自然语言来进行描述,学生必须先要看懂题目,理解其中的语言叙述,才能将自然语言转换成数学算式,进而用数学公理推导出所要的答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可能在三个环节上出错,第一,看不懂题目的意思或错误理解题目意思;第二,题意理解正确但无法转成数学算式;第三,计算错误。而第一个环节的出错,是最为严重的,因为错误的理解意味着学生思考的方向从根本上就走错了方向。下面,结合几道小小题目,谈一谈二年级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对数学解题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一、寻找学生出错的原因
例一:关于“的”与“得”
13×5=15,表示35相加的(和)。
23×5=15,表示35相加得(15)。
学生在平日练习中,接触的句式是“几乘几,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突然遇到“的”变成了“得”,也依然将答案写成“和”,出现了这样的错题“3×5=15,表示35相加得和。”在老师费解的背后,是学生定势思维在搞怪,也是个别学生“的、得”不分的反应。
例二:关于“和”与“或”
总共24颗扣子 长袖衫需要6颗扣子 短袖衫需要3颗扣子
这是二年级上册练习三中的一道思考题目,很多学生将答案写成了4件长袖衫和8件短袖衫,因为4×6=24,3×8=24。非常明显,学生将这一题中的“和”理解成了“或”,没有理解到24颗扣子是同时分发给两种衣服。
二、进行对比练习,在辨析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发现学生语言理解错误后,可以顺着学生的错误思维,重新编制出另外一道相似题目,这道题目正好迎合了学生的错误思维,在将它与原题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题的含义,这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式。
例三:
1
2
在关于“倍”的数学问题中,一会儿用乘法,一会儿用除法,学生往往晕头转向,那是因为学生没有将“乘法是求整体,除法是求部分”的意义区别与具体问题情境相联系。因此,在练习中,我将书上的“笑脸是哭脸的2倍”,进行了变式“哭脸是笑脸的2倍”,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二者的区别,一个在于求多的数,要用乘法,一个在于求少的数,要用除法。一方面想要锻炼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一方面也想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去深刻体会数学的严谨逻辑关系。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