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记——南京之行
序:
南京之厚重,怎是我等之辈能陈述的!草草几笔文字,寥寥数张图片,又怎能道尽这座古城的沧桑。
我是不能动笔赘述的,怕一赘述就打破了建康的厚重,怕一赘述就玷污了金陵的情怀。所以只取一隅点到即止。
(一)十里秦淮景,道不完幽幽秦淮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秦淮河流淌千年。“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古往今来,星移斗转,在这“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美称“十里珠帘”的秦淮风光带上,点缀着数不尽的名胜佳景,汇集着说不完的轶闻掌故;曾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纪可述的史迹!

站在秦淮河上凭栏远眺,看到的是六朝的兴衰,听到的是秦淮八艳的浅吟低唱,触到的是文人才子的情思。这胜景让人驻足亦令人遐想。
如今,更有朱自清和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其添彩不少。
(二)纤纤乌衣巷,浓浓今古情。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行走在长长阡陌之上,东吴、六朝的繁华彷如昨日,让人恍然。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
乌衣巷内的谢馥春,它的制香工艺家喻户晓,颇富传奇色彩。
(三)苏州园林,绝佳胜景。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苏舜钦《沧浪亭》
正因为苏州的园林如此曼妙,我们才能在《红楼梦》元妃省父母一章中看到如此精彩的描写:
元妃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早见灯光之中,诸般罗列,进园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眺览徘徊。一处处铺陈华丽,一桩桩点缀新奇。元妃极加奖赞,又劝:“以后不可太奢了,此皆过分。”
既而来至正殿,降谕免礼归坐,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尤氏、李纨、王熙凤等捧羹把盏。
元妃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因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对联云:“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又改题:“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蘅芜院”。“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正楼曰 “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楼”。西面叙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 “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匾额有“梨花春雨”、“桐剪秋风”、 “荻芦夜雪”等名。又命旧有匾联不可摘去。于是先题一绝句云: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四)南林大学,唇枪舌战,绝代风华。

南京的底蕴是要去揣摩的,南京的厚重是只言片语难以言尽的,南京的文化只有沉浸其中才能耳濡目染直至周身通达,才情才能得以挥洒。
此次南京之行让人受益匪浅,南京林业大学大礼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更是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更好的诠释和延展了“南京的文化”。他们妙语连珠,才思敏捷,镇定自若,豪情挥洒。在短短的三天之内,他们为前来观摩的七千多名老师,奉上了一场与语文教学的饕餮盛宴。
我和与我同去听课的老师商量:我的这次汇报,想从南京的历史沿革开始。她说:精彩之处,当是这南林大学的大林堂。你最后可以借用毛主席的那句千古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不禁颔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