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推荐]解读优秀,再慢慢靠近(欧小丽)

作者:欧小丽    点击数:3015

解读优秀,再慢慢靠近
欧小丽
早就听闻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的先进的教学模式,随便百度一下,关于这两所学校的信息应该有百万多条。或褒,或贬,褒的读上去感觉是一个神话,或者是一个奇迹,贬的读上去感觉是一堆冒牌货。因不曾亲自经历,所以不敢妄下结论,但可以试着去解读这些优秀教学模式,然后再慢慢靠近。
首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一直以来,我们只提出了这个口号,但并没有将实权下放,没有将权利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依然掌控在老师或家长手里。经常听到这样的命令:某某,你把这篇课文给我背一下;某某,你把作业给我做起哈;某某,你把错误给我改了哟;某某,上课你给我坐端正等等。这些句子的“给我”就会让学生产生我学习真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老师,为了老师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也为了父母,为了父母的颜面。然后另一边我们又不停的告诉学生你学习是为了你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将来,而针对学生而言,将来是多么遥远的一个词语,激发不起他任何美好的期待。如果做一个调查,很多学生都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好,但是落实到行动上的时候,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安排,就无法体现出学习是自己的事。究其根源,矛盾还是在老师身上。如果我们勇敢的将学生推到学习的第一线,大胆的把躲在我们身后的学生暴露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就不是空话。所以,不管是杜郎口中学还是洋思中学,或者是其他学校的优秀模式,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把学生放在了“战争的前沿”,这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学习既需要独立思考,但是相互间的合作与分享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是群居动物,人都怕前行的路上没有人一起分担风雨,分享阳光。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供他们交流倾诉,互动分享。无疑,这些优秀的教学模式都把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及小组合作都作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最有利的教学形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师讲生听的教学形式,把学习变成了小组的事,是全班的事。比如,“兵”教“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行的路上,有那么多的伴侣相随,也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再次,学习的过程是科学合理的。当我们把学生定位为学习的主人的时候,并不是将他们放在学习的前线,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我们一定要提供一套可供操作的科学的学习流程。比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预习——展示——反馈”等等,都做到了“只有触及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将学生首先放在一个未知的磁场,他们才会有兴趣去探究去讨论去查阅,才会有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也才会生出很多的疑问,当这些喜悦被一个个分享,疑问被一个个解开,学生思维的灵动才会一次次激发,催生出更多的智慧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衡水中学的“五让”,老师决不做“抢功劳”的事,该出手时都不一定出手,过程都是学生的,那结果也应该由学生来说,对学生来说是多么自豪的事儿。
最后,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当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一个人埋头沉思,然后是和路人互相讨论交流,再和大部队人马汇合,得到更多的信息,解答疑惑,再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加深,这样的过程印象深刻,起起伏伏构成一大风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口头表达、倾听、判断、评价、反思、合作诸多学习的好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优秀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集中在中学。但是我想针对小学来说,尤其是低段,这些模式是不是显得过于理性,过于深刻了些。其实有些后怕学生一上课就知道所有的教学流程,兴趣锐减,因为他们不能领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所有上课的内容都在一张学案上,一节课目光就锁定在学案的题目上,思维就固定在学案的题目上,少了精彩的生成,少了思维的飞跃,也许,这也是我们目前应该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也许我们是将“数学冰冷的美丽”转成了学生“火热的思考”,却又将灵动的、循环的课堂转成了固定的套路,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实。
不管对这些优秀的教学模式做如何的解读,只要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在正确的理念之下践行,至少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益的探索,也就OK!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