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这些年来,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几起几伏。虽然现在我已不再是那个对于工作无从下手的“菜鸟”了,但是对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依然还有许多需要学习、需要思考的地方。
从前,我很少思考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他们才算是学到了东西,提高了能力,我只知道按部就班地跟随着教参的脚步将每课的一些很“死”的知识教给他们,而不去想他们究竟学到了多少、提升了多少。随着自己的教龄的增长,我越发地认识到从前的这种教学观念是落后的且不可取的,因为它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实实在在地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开始思考应该用什么的方式去让学生乐学-------乐于学习,并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现在我也正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着。
在仔细阅读了《优秀教学模式介绍》以后,我发现了这些教学模式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并且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判断,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方法。同时我也很惊喜地发现了一些我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环节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带着思考去看书,去学习,去活动,并且围绕本节课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开手让学生自学,不要怕他们学不会,也不要怕他们出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做到的。
第二步是“后教”,也就是老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当然,也正如某位前辈所说,“先学后教”也是对教师而言。教师要先学再后教。教师只有先学习了教材,吃透了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后教。
第三步,当堂训练,就是当堂完成练习,完成作业,我认为这正是这种模式的精华。通过先学后教掌握知识必须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生的能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老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也不能忽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当然老师更应该结合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出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题,有重点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迅速将缺补上。
我认为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师生都得到了解脱。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解决了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老师满堂灌、学生不想学的问题。同时这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以前我们总是惟恐学生学不会,就细讲、细讲、再细讲,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耽误了许多时间,效率当然谈不上。而让学生先自学,再检测,就促使学生不得不深入地动脑去学,自主找到自己不太明白、不能理解的地方,再仔细地自己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教师有了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后进生,可以针对个别情况个别辅导。而优等生本身知识就学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再加上能给别人做讲解,做别人的老师,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积极性,会更愿意努力学习,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二、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中指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成为儿童主观需求,成为他们情感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以“境”激情,引导学生由“情”知行。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教低段的学生,对于低段的孩子,相比于生硬的、严肃的课堂,他们更喜欢活泼的、欢快的课堂氛围。要想拥有这种氛围,就必须要运用各种媒介引导学生投入到一种具体的情境中,这样,当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之后,他们才会和教师一起融入其中,完成教学目标。我记得我在教《纪念》一文时,就曾经使用过“表演情境”这个方法。当学完了课文以后,我发现学生该懂的道理他们都懂,可是具体到了自己的生活里还是会在课桌上乱涂乱画,于是我就请几个孩子分别扮演小猴、小熊、梅花鹿、小刺猬,来让他们体会在公共区域和公共物品上随意涂画是不礼貌和没有公德心的表现。几个孩子经过了精心地准备和反复地练习之后为大家带来了一次特别精彩的表演,通过这次表演孩子们确实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要做一个有公德心的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切实得到了锻炼。
这些优秀的教学模式犹如一盏灯塔,让我们教师不至于像失去了方向的船一样在大海中艰难地摸索。以上两种模式都是我自己体会比较深的。每一种模式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只是作为教师还是需要针对自己班级的学情来“以学定教”,自己去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班级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