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或者称学习者自住,指学习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它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实质上是教育界一直追求的目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讲,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吸收着,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这里,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主动地建构,学生经验不一样,信息加工也不一样,得到的“知识”也相应的不同了,教学活动就是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使彼此发现不同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就体现了建构主义的这样一种精神,他们要评估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多少。
杜郎口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但从字面上看,我们并不陌生,这些环节我们曾经使用并一直在使用,杜郎口只是在具体操作上进行了创新,就带来了出人意料的“高效率课堂”,杜郎口的这种教学模式让课堂从低效甚至是无效课堂走向了高效课堂。例如预习环节,教师不是像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让孩子在家“预习”,单就语文课而言,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可能就是初读课文,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或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或者预习后完成几道预习题,预习大都在课外完成,学生主动性不高,教师也没有起到主导性的作用。而在杜郎口,教师在学生的预习中不能置身事外,首先教师要拟定体现教材的重难点的提纲,让学生带着提纲分成成小组进行预习,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整个过程教师是主导,“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答疑、抽查、询问,了解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有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引导同学顺利完成预习任务。”在预习过程,学习生成自己认为的“重难点”。这相对于传统意义的预习就有了重大的突破,它不是单纯死板的知识梳理,而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在展示环节,教师也不单单是一个听学生倾诉的听众,如果学生的讲解过于肤浅,教师要及时追问将思维引向深入;如果学生有讲错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地点拨启发;如果学生为一个观点争执,互相不服气时,教师就要做裁判,让他们可以心服口服……杜郎口的教师应对的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经常不在教师“掌握”范围内的课堂,它表现是一种课堂的“生成性”,强调的也是一种课堂“生成性”,学生的现场反应往往会超越教师的预先“设计”,有些问题可能教师无法应对,这个时候需要借助学生之间互助来解决,这个深刻诠释了“教学相长”,直接刺激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真正实践了新课改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这种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单位内,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够至少达到六次循环,自主预习是一次,小组内部交流是一次,小组展示准备是一次,小组展示是一次,倾听其他小组展示和对其他组的质疑是一次,最后总结反馈还有一次,在不断强化中,就无形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种高效率课堂是建立在师生角色的转变之上的,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地交往与对话,确立了学生主体发展意识,拓宽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超常的智慧,都能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相信学生的能力是教师放手课堂关键的一步。儿童从出生起对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大的模仿、学习欲望,有活跃的思维,超强的动手能力,他们在学习、运用语言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往往将学生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以大人的思维去衡量去禁锢孩子的思维,一句“这个你不懂,记住就是了”可能就会打击多少学生的自信心。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在阅读了颇具争议的文学小青年蒋方舟的《正在发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里的词汇相当的广,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伦理道德、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一个12岁的孩子掌握这么广泛的词语这确实令人惊异。”[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87.]蒋方舟可能是个个例,但是不能否认每个孩子都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潜力,诸如“雪化了是春天”、“我的铅笔在纸上跳舞”等等鲜活灵动的语句正是学生灵动思维的体现。
语文课堂一直被指责为“少慢差费”,如何改变这一僵局,我想杜郎口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带给改革者更多的思考。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也引来了众多的非议,它不是完美的,它自己也在不断地自省不断地完善,但是它的进步之处也是不容置疑的,杜郎口作为学校不知道可以走多远,但是杜郎口的自主学习模式确实开创了一个高效率课堂,是值得教育改革者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