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学校在我们心中
——上海学习心得
上海,一个令人神往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之行,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
走近上海,激动,欣喜,期待。
走进上海,聆听,思考,感概。
走出上海,反思,总结,践行。
华东师大的专家教授们把我们当亲人一样对待。张丽芳主任好似一位慈祥的妈妈,把我们在上海的学习与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十分贴心。教研组建设,课堂与研修,课程的想象力,有效教学,教师研修,教师成长,专题教研,学校发展……一个个专题讲座犹如饕餮盛宴;一次次与专家的活动交流,更是精神的洗礼,思维的碰撞。
学习,反思,实践,我们思考着并行动着。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张治校长为我们带来的讲座《学校在窗外——对美国教育的全景观察》尤其吸引我。
张校长首先给我们聊起当前教育现状中的三大冲突:一是专业人士对教育的不满;二是家长的个人诉求与学校的均衡教育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三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现状的不满。这样的开场白马上激起了我倾听的欲望。
他接着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美国学习项目介绍和研修经历;
这一部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的研修方式:课堂观察和学校考察。主要采取深入课堂观课的方式,大量观课,连续观课,带着研究观课,了解美国学校课堂深处的精彩;跨学科听课,跨校听课,有的学员还自费夸州听课,珍惜一切机会深入课堂;从课堂出发,关注的视角从课堂到课程,从管理到文化,从评价到资源,从兴趣出发,触角伸向美国教育的方方面面;还进行了专题访谈、问卷调查、听讲座、影随实践体验等方式开展研修。
其实,我们的外出学习也是可以借鉴这些方式的。观察课堂,是了解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观察学校,是了解一个国家教育总体状况的主渠道。观察,调查,访谈,专题研究,影随实践,是提高研修效果的主要方式。
张校长研修成果让我们惊讶:累计观课600于节,发表文章11篇,撰写课例43个,出版专著1部,撰写随笔30余篇,开展专题研究3项,回国开设讲座12次,参加主题活动5次,撰写心得文章超过30万字。
看到这些数据,在佩服和敬重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各项学习,实在惭愧,自己很少及时地去整理自己的学习收获,很多时候的外出学习正如一位专家所讲:听着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之后一动不动。
改变自己,就从今天开始,就从反思开始吧。
张校长的研修收获也给我们很多的认识和思考:
(1)对美国学校的新认识:这是不同观念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坐标系,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表面上输在起点,却赢在终点?
(2)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新理解:什么才是学生终生健康、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3)对美国学校文化的新感悟:
培养个性和责任的办学文化
注重表达和实践的课堂文化
强调选择和组合的课程文化
发展特长和创新的社团文化
凝结育人艺术的物态文化
第二部分:美国学校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张校长首先向我们谈到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外延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给我们展示了美国学校在校园文化,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领略到了美国学校课堂深处的精彩。
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因为它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它是基于项目的教学;它是基于活动的课堂;让孩子建设学校,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牵挂,让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能开口说话;办可爱的学校,绝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校园与教室文化的比较吧:

通过这样的视角进行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两国之间的根本差异了。我们不得不改变了。哪怕我们不能主宰教育现实的主流方向,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自己的学校。
改变,从认识开始!
反思我校的校园文化,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我很欣喜的发现,其实,我们已经在开始做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为每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很多课程的设置都是基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我们的孩子也是学校建设的小主人,我们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开口说话,能和孩子谈心,是的,我们也是在办一所可爱的学校。也许我们现在做得还不那么完美,至少,我们已经迈开了改变的脚步。
第三部分:中美教育的对比性分析
张校长说: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成长的周期。中国的教育是速溶咖啡,而美国的教育则是尚未研磨好的咖啡豆。一边希望是揠苗助长,而另一边则是讲求瓜熟蒂落。他的观察是独特的,思考是深刻的,他用最形象最简练的语言就抓住了两国教育的根本。
冷眼看教育,是为了做得更好!作为教育人,我们一直在批判自己国家的教育,一直在忧思: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了!可是,我们找不到出路,一边批判,又一边成为应试的奴隶。
如今,通过这样的对比与学习,我们明白了:与其一直去批判我们的教育,不如去思考:我们怎样去改变。
少教多学,慢慢成长!美国是这样,我们也可以这样!
一切皆创造!美国学校可以,我们的学校也可以!
我们不再是为了培养考生,我们更要培养学生,培养大写的人,培养有创造性的、未来社会的主人!
来吧,让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一边创造。理想的学校就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