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信公众号

丹东学习感悟随笔——赵靖

作者:赵靖    点击数:3191

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 读懂自己

——丹东学习感悟随笔

25日到达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龙元宾馆报道。第一感触是会议主办为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参会教师考虑的很周到,会议所需资料和每天的时间流程安排都发给参会教师,食宿也很方便。我想,接下来几天的会议培训,应该会是很紧凑,但不会觉得太累。
从《日程安排》表上知道了几天的会议应该可以分为三部分:
1、王永教授主题报告《课程标准的修订与第四版教材的简介》;
2、观摩各地研讨课;
3、主题教研活动。
这些安排或许正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报道时领取的几本《新世纪小学数学》也正好作为每天会议完后的手中读物,很喜欢这类刊物,因为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新的数学思想,学到很多能够真正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手段,通过它,很多时候能够帮助我更深层次的读懂教材。正好,这几天的闲余时间可以和它有个“亲密”接触。
第二天,会议开始,会场很大,千人左右坐在一起,聆听专家的思想,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交流教学中遇到的疑问。
王永教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课程标准”修改的主要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着重记住了几句话: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具有一般性、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将基本理念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提出了“四基”“四能”,强调“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要“把握数学本质,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具有必要的数学素养”。接下来,王永教授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版)作了简介,首先是将曾经的“现成的数学”改成了“活动的数学”,现成的数学史培养不出创造者的,活动的数学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做出来的数学,着才是培养创造者的数学。活动的数学也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的基本特色。教材内容以“情景+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
这里提到的“活动的数学”,我想这或许也正和我们学校正在摸索践行的“分享式教学”不谋而合吧。三十分钟课堂,如何高效?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课前用短短的时间情景引入,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索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与同学一起分享获得知识。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很生动的,有学生的活动,那么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也从活动中来。这样一来,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刚好与教材的设计吻合。引用一位同事的话“将分享进行到底”。
接下来的会议,主要是观摩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现场课堂,颇感受益匪浅。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作为数据代表的“平均数”》一课。开课前,华老师幽默智慧的和初次见面的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几分钟内,便调动起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因为孩子们的紧张而形成的起初感觉很沉闷的课堂瞬间变得生气盎然,华老师此时完全就是一位艺术家,每一句话,没一个动作都有值得让我模仿学习的教学艺术。记下几句华老师的句子“乱七八糟的掌声才是最美的”,“老师在后边呢,你们眼睛却盯着黑板”,“你觉得老师的意见怎么样,摇头或是点头表示一下”……顺便也就在记下华老师的教育感言——“学习不是为了作对一道题,而是为了作对一个人,因此,做错一道题常常是好事”。课堂内,华老师艺术的从身边的常见数据结合“记数字游戏”引入对“平均数”的进一步巩固,使得开课很是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由此开始。整堂课,在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始终沉浸在知识的探索中,每隔一会,总有一个亮点在等待着,吸引着学生发现,然后一步步接近最终的知识形成。这样的课堂也让我想起了省教科所尤一老师以前在评课中说到的一句话“课堂得处处留痕迹”,这里的“痕迹”也就是华老师课堂中每隔一会的“亮点”吧,“痕迹”恰到好处,“亮点”恰到好处,学生所获知识自然能够达到。
其他的老师同样给我们呈现了精彩的值得学习的现场课堂。吕雪霞老师执教的《点阵中的规律》,大方、严谨、颇有亲和力;肖艳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朴实、细腻,用音乐引入数学问题,让我眼前一亮;袁明老师执教的《分桃子》,充分关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崔敏老师执教的《字母表示数》,干练、激情,敢于探出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王向征老师执教的《平移》,热情、开放,课堂上不乏幽默……我一边观摩这些老师上课,一边反思自己的课堂,哪些可以拈来自用,哪些可以调整改进:知识引入时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肖艳老师大胆的用音乐引入数学问题),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王向征老师用模拟视频物体运动的方式呈现“平移”“旋转”),可以更大胆的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想法,评价学生问题尽量贴近事实并且幽默……很多很多的收获,我必须得花时间慢慢咀嚼,为我所用,调整,进步。
每几堂课完了之后,主办方都会给参会教师提问的机会,这一环节让参会教师更能体会明白执教者对该课设计中每一环节的意图,相互的交流,更能促进彼此的进步。
每天的会议中都会有主题教研活动。姚铁龙老师理念引领《在课堂中如何读懂学生》,帮助我们一线教师对如何了解学生情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记下“来自教研团队同行的声音”:
1、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在交流中读懂学生;
2、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在细节处读懂学生;
3、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在等待和倾听中读懂学生;
4、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的疑难处读懂学生;
5、我们还可以运用教育新技术,帮助我们更加科学的读懂学生。
很快,4天的学习就过去了,觉得是满载而归,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悟,当准备一一记下时却总觉得断断点点,但是我相信会在某一个适合的时候,这些感悟会想黑夜里的火柴一样,照亮我,给我灵感。谢谢学校给予我这次的学习机会,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我算是才刚刚踏上这条路,我会耐心等待,等待这条路上我遇到的每一位孩子如同花朵一样绽放的时刻。(文/赵靖)




地址:成都高新区锦尚西二路299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与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备案号:蜀ICP备15031274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1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