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天,匆匆。
初接到学校通知我参加华东师大培训时,心情是复杂的。作为今年新加入这个团队的新人,能有如此珍贵的机会,我受宠若惊;作为工作5年但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学习并不算多的我,我倍感珍惜;作为告别学生时代许久,而几乎忘记坐在教室里听课什么感觉的我,我有着些许惶恐。也许还有去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兴奋,对即将一周岁生日的孩子的不舍……打包上这些胡思乱想,我飞往上海。
八天的学习,充实而不时震撼心灵,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或深奥,或通俗地为我们阐述了他们的观点,指导了很多,了解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语文特级教师、“师之蕴”工作室领衔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关景双的讲座《静听教师成长的脚步声》。
关院长从“学做研习的脚步”、“带教共赢的路径”、“主题课例的范式”、“研教修身的感悟”“静听成长的声音”五个部分为我们介绍了“师之蕴”工作室的成长历程。对于教师成长,他认为成长无法替代。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须笨功夫,要内动力,贵在坚持。教师是思考的专业,教师应该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坚持思想,最后成为修为思想型的教师,即有主张,有方法,有实例。因此,“师之蕴”工作室研修路线定为这九个字“讲上课、写上课、上好课。”以团队的方式形成持续行动的力量,给予工作室成员具体的引领和操作方法,通过带教共赢达到研教修身的目的。
关院长的讲座不仅呈现了其工作室的成长脚步,也呈现出每一位老师的成长历程。对于教师职业规划,现今已逐步受到关注。诸多行业都有专属的HR,即人力资源部经理,用专业的知识为不同行业乃至于不同个人拟定专门的职业发展计划,提供专属的职业发展引领。可教师这个行业往往停留于老带新、零碎散乱的经验碎片传授、不成系统的自我成长。对于年轻教师,往往对怎么教还懵懂不知便怀抱茫然惶恐的心情投入轰轰烈烈的教育事业中,该成为怎样的教师,远期近期目标怎么设定?什么样的学习有助于自身专业成长?摸索中遇到的困惑或者难以坚持又该怎么办?我想,关院长的这一条“预、行、做、思、说、写”的路子也许我们可以尝试:
首先,预。通过团队发展计划的指引,制定自我发展计划。计划原则上遵循可行、可做、可测。具体可包括:
1.教学随笔:一单元一篇文本解读,篇目如下:《永远执著的美丽》《马来的雨》《麻雀》《风筝》《北海的早晨》《孔孟论学》。
2.教学后记,一单元一篇成文的教后记,篇目视教学情况而定。
3.课堂教学:课前一分钟说课。每周一天背诵日(一个现代文片断)
4.外出学习:每次外出,必有一篇随笔。每次听讲座,必有听后感。每次观课,必有观课后记。
5.读书笔记:席慕容《槭树下的家》,全书五部分,一部分一篇读后感。
其次,行。团队共学推进教学改进。他们开展名为“相约星期三”的活动,相约主题包括:分析课堂始研修、解读文本定目标、谈话引领促理解、设计教学找方法、课例研修促改进、默会方法试解读。
再次,做。走同文解读(同文教学)的路子,采取同文解读,同步教学;同文解读,异步教学;同文解读,合作教学等方法,达到教学的持续改进。
然后,思。边听边思考,梳理20分钟,这是个默会内化的过程。
接下来,说。评学论教(出声想)。
思说两个步骤,关院长强调从观课现场走向对话现场,提倡有主题、有观课点地对话,执教者、观课者、研讨者要做到看有指向,研有要点,改有要领。
最后,用笔说话。教师将解读、教学、研讨、写作的四步学—做—行—思写出来,被“师之蕴”称为“用笔说话”。在用笔说话这一环节,关院长还为我们介绍了切实可行的随笔写作的方法和行文思路。
是的,正如关院长说的:学了,就有思路;做了,就有方法;写了,就有底蕴。走过这样的路,今日“师之蕴”可以笃定地说:我们选择并坚持用语文的方式生活,成为用学习的力量支撑发展的研修共同体,始终致力解读与教学双修!始终致力思想与方法相伴!始终致力力行与静思蕴藉!始终致力成长与成果同步!
一辈子学做老师,学什么?忠诚勤修、谦虚好学、热爱学生、完善人格。于我们,更需要的是行动,重视团队的力量,找准目标并坚持,在教育教学中积蓄、蕴藏教师底蕴,走出属于自己的路。